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三国·曹植

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曹植《野田黄雀行》古诗赏析

【赏析】

曹植的人生,以曹丕的登基为界限,分割成了天与地。

在他的前半生,风光得意,受尽宠爱,文辞斐然,多作华美豪气之词;而在他的后半生,飘零孤寂,被排挤,被猜疑,终身困守封地不得出,文风也一路急转直下,偏向悲愤与凄哀。这首《野田黄雀行》,便写在天与地的交替之时。

他聪颖灵慧,曾经深得曹操喜爱,甚至曹操多次表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世子,但是这个被宠坏的幼子,又是不被拘束的一个。他行事放荡,不拘礼法,和曹丕的严谨沉稳相比,更令曹操多次感到愤怒。

一个帝王,不仅需要才华,还需要自制——曹操最终选择了曹丕,怀着失望放弃了曾经视为珍宝的幼子。

曹操不仅懂得如何培养一个王者,甚至他会不惜为此斩断曹植的所有羽翼——他先后以各种借口杀死了曹植的军师、挚友、妻子,几乎令得年少的曹植一夜之间遍失所有。

《野田黄雀行》正是在这种心情下的杰作。

曹植一生娶了两位妻子,他的第一位妻子崔氏,系名门大家闺秀出身,其叔父崔琰曾任曹魏尚书,一度得到曹操的信任。不久后,崔夫人就因为“衣绣违制”而令曹操震怒,被曹操勒令回家并赐死,而崔琰又因“辞色不逊”而被处死。

彼时恰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确定了曹丕的世子之位后,再次寻找借口杀了曹植亲信杨修,令他痛失左膀右臂。

失去了杨修的智谋,心地清白明朗的曹植根本不是曹丕的对手,很快,曹操去世,曹丕继位,曹丕在继位后,担心曹植的势力,又陆续杀死了曹植的挚友丁氏兄弟。

爱妻被杀,军师被杀,挚友被杀,曹植的心情可想而知,而更让人愤怒的是,他根本连申诉的机会也没有。

他的父亲是霸主,他的兄长是帝王,他们寻到了最好的借口,最完美的理由,最冠冕堂皇的方式,斩断了自己的左右手,而他却找不到一丝一毫的证据,哪怕找到了,他便真的能够挽回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于是,在这样的悲苦之下,连遭打击的曹植不得不寄情于诗,在悲愤交加的心情下,写下了这篇《野田黄雀行》:

高高耸立的树,孤独地立在原野,除了呼啸而过的风之外,什么也没有。

海水默默地卷着波浪,无言无语。

这两句,毫无疑问地暗示了曹植身处的政治环境,暗潮涌动,表面的平静下,深埋漩涡,而此刻的他,就像这棵树一般,孤独站立,只有风声鹤唳。

没有利剑在手,结交的朋友再多又如何?

曹植悲愤于自己的无能为力——倘使得到世子之位的是自己,亲人挚友怎么会无端丧命?没有权力,枉他身为王侯公子,连身边的人也保护不了。

你没有看见篱笆上面的黄雀,为躲避凶狠的鹞却又撞进了网里。

张设罗网的人见到黄雀是多么欢喜,少年见到挣扎的黄雀却不由心生怜惜。

善良的少年拔出利剑刺向罗网,黄雀挣脱了罗网,展翅飞翔,逃离了危险之地。

获救的黄雀向高空飞去,却又飞来向少年表示谢意。

因为曹丕的称帝,曹植的生活天翻地覆,曹操在世时,虽然削弱了他的势力,却终究还给了他人身的自由,而曹丕却直接限制了他的人身自由,甚至动过要杀之以绝后患的念头,这才有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名传千古。

对曹植来说,曹丕便是那个设置罗网的人,他便是那只自投罗网的黄雀,但可悲的是,他的生命里,并没有出现一个可以挽救他的人。为黄雀写出这样一个结尾的曹植,其实是希冀有人能够改变他的命运的。这一次,他把希望寄托在侄子曹叡的身上。

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但是,曹植又一次错了,曹叡没有丝毫的放松,反是加强了对他的防范和限制,甚至还多次迁封,防止他壮大自己的势力。

可怜曹植这只才华横溢的黄雀,后半生完全在颠沛流离中度过,虽然锦衣华服,却如一只笼中雀,性命全握在他人手中,没有自由,没有快乐,只能静静地在笼子里踱来踱去,努力制造出一种平静妥协的假象。

曹植渴望的,始终都是“我生如飞蓬”的洒脱,但他的前半生,是一个备受宠爱的贵族王子,后半生,是一个华服盛装的木偶,最恨生在帝王家,大约便是如此了吧。

文章标题: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曹植《野田黄雀行》古诗赏析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0282.html

上一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古诗赏析

下一篇: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七哀诗》古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