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嫁娘

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诗人简介

(约公元768-约公元832),字仲初,颍州(今河南许昌市)人。出身寒微,大历十年(公元755年)中进士。其诗多针砭时弊,揭露矛盾,反映民生疾苦,与张籍一起,成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导。其诗用词洗练、简朴,旨意显露,描写具体。有《王司马集》八卷存世。

注释

①三日入厨:古代习俗,新娘婚后三日,要下厨亲手做饭。羹汤:泛指饭菜。

【新嫁娘词译文】

新婚的新娘三日后就走进厨房,她洗净双手要亲自调制羹汤。不知道婆婆的口味,只好先请小姑前来品尝。

新嫁娘词-古诗译文赏析(王建)

【新嫁娘词赏析1】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诗,此诗写一位新娘初入夫家,惟恐处事不当的心态。

这位新娘嫁到夫家的第三天,按规矩要进厨房煮饭烧菜。新娘净洗双手,做好了菜。但她不知道婆婆的食性,就叫丈夫的妹妹先尝一尝。

在封建社会,婆婆对儿媳是有很高的权威性的。这位新娘是很细心的——她希望给婆婆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全诗刻画了一个刚出嫁的新媳妇聪明机灵的形象。

【新嫁娘词赏析2】

中唐诗人以白描写日常生活,往往曲尽人情。朱庆余《闺意上张水部》写洞房花烛夜后的新嫁娘,令人过目不忘;王建《新嫁娘词》内容如朱诗之续,艺术上亦不相让。

古谓新媳妇难当,在于夫婿之上还有公婆。光夫婿称心还不行,还得婆婆顺眼,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古代女子过门第三天(俗称“过三朝”),照例要下厨做菜,这习俗到清代还保持着,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七回:“南京的风俗,但凡新媳妇进门,三天就要到厨下去收拾一样菜,发个利市。”画眉入时固然重要,拿味合口则更为要紧。所以新媳妇是有几分忐忑不安的。

“三日入厨下”,直赋其事,同时也交代出上述那样一个规定的环境。“洗手”本是操作中无关紧要的程序,写出来就有表现新妇慎重小心的功用——看来她是颇为内行,却分明有几分踌躇。原因很简单:“未谙姑(婆婆)食性”。考虑到“姑食性”的问题,也见得新妇的精细。同样一道羹汤,兴许有说咸,有说淡。这里不仅有个客观好坏标准,还有个主观好恶标准。“知己不知彼”,岂能稳操胜券?看来,她需要参谋。

谁来参谋?夫婿么?在回答母亲食性问题上,也许远不如对“画眉深浅”的问题来得那么叫人放心。女儿才是最体贴娘亲的,女儿的习惯往往来自母亲的习惯,食性亦然。所以新嫁娘找准“小姑”。“味”这东西,说不清而辨得出,不消问而只需请“尝”。小姑小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总未成年,还很稚气。她也许心想尝汤而未敢僭先的,所以新嫂子要“遣”而尝之。姑嫂之间,嫂是尊长。对夫婿要低声问,对小姑则可“遣”矣。情事各别,俱服从于规定情景。可见诗人用字之精确。诗人写到“尝”字为止,以下的情事,就要由读者去补充了。

(周啸天)

【新嫁娘词评点】

王建,与张籍齐名,并称为“张王”。其诗主题多为家、蚕妇、织女、水夫等,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本诗描写了新妇出嫁第三天,进厨房煮饭烧菜的情景。由于新妇不了解婆婆的饮食习惯,就叫来小姑子事先品尝。诗人通过对“下厨”这一生活细节的描写,将新妇小心谨慎、勤劳聪敏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既反映了封建家庭中媳妇地位的低下,也暗绘出封建文人初登仕途时谨慎小心、希求恩宠的心态。

诗的前两句是平白叙述。女子出嫁后第三天开始下厨做饭,是中国古代的习俗,俗称“过三朝”。羹汤,这里泛指饭菜。第三句“未谙姑食性”是个转折,使诗情出现波澜。在封建制度下的家庭中,“姑”,也就是婆婆,是当家之人,对新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长辈。按照《大戴礼记·本命》中所说,妇人有七去(被休、被遗弃),其中之一是“不顺父母,去”。《礼记·内则》中写道:“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所以,媳妇在婆婆面前,出入进退都要格外小心谨慎。新妇初来乍到,不清楚婆婆的口味,必须用心揣摩,以求获得好感。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揣度到新妇在封建礼教的沉重压迫下,“洗手作羹汤”时那种小心翼翼的神态。而小姑恰好介于婆婆和媳妇中间的位置。尾句“先遣小姑尝”,是整首诗的华彩之处,言虽少而意味浓厚。在此之前,新媳妇其实有一个推理过程:小姑子与婆婆长期生活在一起,必然会有相近的饮食习惯;小姑子是婆婆抚养长大的,必然和婆婆的饮食习惯相同。只要知道了小姑子的习惯,便可知道婆婆的习惯了。如果按照这样的推理写下来,本诗难免落入俗套,没有新意,所以诗人别出心裁,选取新妇小心翼翼准备食物的典型场景作细致描写,显得韵味十足。新妇的聪敏可爱也尽在诗中。

整首诗仅有二十个字,毫无铺陈雕饰,但若反复玩味,就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

文章标题:新嫁娘词-古诗译文赏析(王建)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3649.html

上一篇:宫词(一百首录四)-古诗译文赏析(王建)

下一篇: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古诗赏析(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