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定王台》原文翻译赏析,(宋)袁去华词作赏析

首页 > 名篇赏析 > 时间:2022-06-08 11:03 来源:李白古诗网 作者:袁去华

水调歌头·定王台

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

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

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

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

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

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

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水调歌头·定王台》原文翻译赏析,(宋)袁去华词作赏析

袁去华生平简介

袁去华字宣卿,豫章奉新(今属江西)人。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任石首知县。乾道三年(1167)于长沙定王台赋《水调歌头》,见称于张孝祥,孝祥为书之。《菩萨蛮。送刘帅》词,亦为乾道三年潭州之作,刘帅即刘珙。乾道六年,杨万里赴国子博士,作《水调歌头》送行。其《柳梢青。钓台》词自注:“绍兴甲子(1144)赴试南宫登此,今三十三年矣。”则作此词时已为淳熙三年(1176)。有《适斋类稿》八卷、《宣卿词》一卷。

【水调歌头·定王台注释】

①楚望:唐宋时统治阶级为方便管理,故按形式、人口及经济状况,将州、郡、县划分为畿、赤、望、紧、上、中、下等若干等级。“楚望”与“古湘州”为同位语。

②空白九分头:由陈与义《巴丘书事》中“腐儒空白九分头”之句而来。

【水调歌头·定王台译文】

定王台雄踞于洞庭湖之滨,古湘州之地。这是谁的高台呢?西汉定王刘发所修。虽然此台湮废已久,但那残存的台基,依然高达百余尺,巍然高耸。想当年定王到此游玩,旌旗招展如虹霓当空,千乘万骑前呼后拥。响彻云霄的笙管歌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这才短短多少秋啊!感叹繁华难长久,兴盛与衰败只在一瞬之间。

登台望远,只见老树枯枝,大江默默向东流。我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如今头发都已经快全白了。金兵突然南下,一路破关绝塞,好像一夜北风生寒,使河山破碎,人民颠沛流离,皇家陵阙黯然无光。心中悲愤,无可消除。我独身一人,徘徊在萧瑟的秋风里,斜阳欲坠,倍添忧愁。

《水调歌头·定王台》原文翻译赏析,(宋)袁去华词作赏析

【水调歌头·定王台鉴赏】

此词大约作于词人任善化县令期间,是一首爱国怀古词。

上片起句气势恢弘,给人以豪迈的感觉。“雄跨洞庭野”是对定王台的地势描写,场面雄壮,背景辽阔。“何王台殿”两句是词人的自问自答,点明是定王刘发之台,与题呼应。“尚想霓旌千骑”三句是词人的想象。遥想当年刘发登临此台,旌旗蔽日,前呼后拥,车马喧嚣,弦乐震天,好不威风!可叹岁月流逝,好景不长,几经春秋,当年的壮观景象已不复存在,只留下这空荡荡的台殿,如此对比,怎不令人“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最后一句不仅点题抒情,而且启转下片。

下片起句依然写景,只是此景在上片之景的反衬之下更显萧条。在“乔木老,大江流”之景中,丝毫找不见“雄跨”的迹象。“书生”一句是词人自况,从英气勃发到现在两鬓斑白,仍未找到报国之路,“无地”二字将词人心中这种报国无门的无奈和悲愤刻画得入木三分。“一夜”三句写山河沦丧的悲凉之景,这样的景象着实令人“耿耿恨难休”。最后一句,词人再用“霜风”和“落日”烘托悲凉气氛,渲染国破的哀愁。

全词格调悲壮,气势雄浑,词人把满心的爱国情怀浸在字里行间,借定王台之今昔对比,抒发了自己的满腔愁苦。本词不论从抒情手法,抑或是艺术表现力上来说,都堪称佳品。

《水调歌头·定王台》原文翻译赏析,(宋)袁去华词作赏析

袁去华《水调歌头·定王台》词作赏析

定王台,在今湖南省长沙市东,相传为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望其母唐姬墓而建,故名。袁去华这首怀古词大约作于他任善化(县治在今长沙市内)县令期间。深秋时节,他登台览胜,怃然生感,作出了这首雄铄古今的爱国主义词章。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楚望:唐宋时按形势、人口及级济状况,将州郡、县划分人若干等级,有畿、赤、望、紧、上、中、下等名目。“楚望”就是指湘州(东晋永嘉初置,唐初改潭州,这里指长沙)为楚地的望郡。“楚望”与“古湘州”是同位语。词起笔写定王台所处地理形势,说它雄踞于洞庭湖之滨,古湘州地界,得江山之助,阅千载岁月,声势自是不凡。一开头便时空纵览,大气包容,为下面写定王王台昔日繁华预伏了辽阔的背景,也给全词布下了苍莽的氛围。“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词继以问答作势,点豁题意,唤起对古台旧事的追忆。定王台湮废已久,但那残存的台基,犹自嵯峨百尺。巍然耸立,当年台上雕梁画栋、彩壁飞檐,更不待言。词人进而推想到台的主人“西刘”——西汉时刘发坐镇一方的赫赫雄风。“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定王到此游玩,旌旗招展如虹霓当空,千乘万骑前呼后拥,浩浩荡荡;那响遏行云的急管高歌,依稀仍在耳边回响。然而,繁华消歇,已几度春秋,“屈指”一句,将当年盛会一笔化为过眼云烟,转折陡峭而有力。词思至此,为一顿挫,于是翻出无穷的感慨:“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兴废”二字,结上启下,意蓄双层。其一,指出从来繁华难久,盛衰无常,定王台的变迁就是历史的见证,收束了上片的怀古。再者,人世沧桑的轮回更替,触发了反观现实的深沉思绪,从而引出下片的伤今。而这,正是作者缅怀历史的真实命意之所在。下片换头仍就定王台落笔,但思路却从“衰”处生发。“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登台望远,但见老树枯枝在秋风中瑟缩,浩浩大江默默向东流淌。“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写景之中透出悲凉之意。这三句借苍凉冷落的深秋景色,从侧面渲染出定王台的残破衰败,暗引南宋王朝满目疮痍、国势日颓的江山残破。其间年华水逝的咏叹,自然引出对自身遭际的感喟。“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后句化用陈与义《巴丘书事》“腐儒空白九分头”的诗句。这两句直抒胸臆,乃全词总旨所在。袁去华早年即志在恢复北宋江山,“记当年,携长剑,觅封侯。”(《水调歌头》)但由于南宋朝廷苟安东南,权奸当道,使他有心报国,无路请缨,以致老大无成,徒然白首。

这是他个人的不幸,更是时代的悲剧。“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阕,耿耿恨难休。”这几句,象征性地勾画出金瓯破碎的悲惨画面:金兵猝然南下,破关绝塞,有如一夜北风生寒,以致使万里美好河山残破不堪,人民群众流离失所,更别说什么皇家陵阙黯然无光了。古人以帝王陵寝作为国家命脉所在,北宋君王陵墓均在北方,如今悉沦敌手,意味着国家的败亡。对此作者耿耿于怀,悲愤难休。“徒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山河残破,请缨无路,他徘徊在萧瑟秋风里,暮霭斜晖,一片惨淡,不禁倍添哀愁。词结尾仍收回到定王台上,结构十分紧凑,并以景寓情,饶有余韵。

最后点出一个“愁”字,并不表示消沉、绝望,而是英雄洒泪,慷慨生哀,与全词悲壮的格调是完全统一的。

这首词画面壮阔雄浑,音调苍凉激楚,充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比之《宣卿词》中其它众多的吟赏风光之作,思想与艺术均属上乘。爱国词人张孝祥读了这首词后,大为称赏,并“为书之”(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八),引为同调,是颇有见地的。

文章标题:《水调歌头·定王台》原文翻译赏析,(宋)袁去华词作赏析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6200.html

上一篇:《剑器近·夜来雨》原文,(宋)袁去华词作赏析

下一篇:《瑞鹤仙·脸霞红印枕》原文,(宋)陆淞词作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