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壮游

杜甫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

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

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

王谢风流远,阖闾丘墓荒。

剑池石壁仄,长洲芰荷香。

嵯峨阊门北,清庙映回塘。

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

蒸鱼闻匕首,除道哂要章。

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

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

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

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

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

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歌丛台上,猎青丘旁。

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

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鸧。

苏侯据鞍喜,忽如携葛强。

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

许与必词伯,赏游实贤王。

曳裾置醴地,奏赋入明光。

天子废食召,群公会轩裳。

脱身无所爱,痛饮信行藏。

黑貂宁免敝?斑鬓兀称觞。

杜曲换耆旧,四郊多白杨。

坐深乡党敬,日觉死生忙。

朱门务倾夺,赤族迭罹殃。

国马竭粟豆,官鸡输稻粱。

举隅见烦费,引古惜兴亡。

河朔风尘起,岷山行幸长。

两宫各警跸,万里遥相望。

崆峒杀气黑,少海旌旗黄。

禹功亦命子,涿鹿亲戎行。

翠华拥吴岳,螭虎啖豺狼。

爪牙一不中,胡兵更陆梁。

大军载草草,凋瘵满膏肓。

备员窃补衮,忧愤心飞扬。

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

斯时伏青蒲,廷诤守御床。

君辱敢爱死?赫怒幸无伤。

圣哲体仁恕,宇县复小康。

哭庙灰烬中,鼻酸朝未央。

小臣议论绝,老病客殊方。

郁郁苦不展,羽翮困低昂。

风动哀壑,碧蕙捐微芳。

之推避赏从,渔父濯沧浪。

荣华敌勋业,岁暮有严霜。

吾观鸱夷子,才格出寻常。

群凶逆未定,侧伫英俊翔。

杜甫《壮游》往昔十四五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赏析】

这和此后的《昔游》《遣怀》都是766年,杜甫在夔州所创作的自传性回忆诗,从其中不但可以看到杜甫的个人生活,还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状况。特别是《壮游》这一首,从七岁开始学作诗开始写起,中间按照次序写少年之游、吴越之游、齐赵之游、长安之游及奔赴凤翔乃至还京的经历,贬官后客居巴蜀的艰难生活等,每件事情都以典型的细节展现出鲜明的生活状态,本诗是研究杜甫的生平、思想、性格的宝贵材料。通篇气势奔放,感情激荡。壮,不单指壮年,同时也有豪壮及壮阔的意味。

这是一首自传式长诗,分述幼咏凤凰、东游吴越、放荡齐赵、困守长安等种种经历及安史乱后的种种遭际与困顿。想当年意态昂藏、裘马轻狂的杜甫,晚年唯以之推、渔父辈人物自宽自慰,岂不痛哉!宋人刘克庄梦亡友方信孺后有《沁园春》词曰:“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观杜甫《壮游》,亦生刘克庄之叹也。

杜甫《壮游》往昔十四五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句解】

1、十四五,杜甫出生于玄宗先天元年(712),其十四五岁时,应当是开元十三四年(725—726)。翰墨场,即文场。这时诗人已经在洛阳岐王李范宅等处聆听李龟年的乐曲。

2、斯文,源自《论语》,此处有文坛领袖含义。崔魏,指崔尚及魏启心。崔尚,武则天久视二年(701)进士。魏启心,中宗神龙三年(707)中进士。班扬,班固及扬雄。这两句是说被崔、魏等前辈所看重,期望很高。

3、开口,随口。咏,吟咏。

4、有作,指诗作。

5、业,既、又。这两句说诗人的性情极为豪爽,又嗜好喝酒,疾恶如仇,性情刚烈。

6、脱略,轻易,这里指他洒脱不拘。小,看不起。时辈,同辈。老苍,指年纪大而成熟稳重的人。杜甫的诗友,例如高适、李白等都要比杜甫大十多岁,“愿卜邻”的王翰和“求识面”的李邕,都比他大二三十岁,此外王维、郑虔等也比他大一二十岁,所以说“结交皆老苍”。

7、“饮酣”句,说的是酒酣耳热之后,开始摆脱拘束,显出直任天真的性情,卓立人生,藐视流俗的气概。俗物,庸俗的人。都茫茫,指不将他们放在眼中。

8、航,指大船。姑苏台,吴王阖闾所建,位于苏州姑苏山上。这两句说先抵达姑苏,已做好出海的准备。

9、扶桑,神木名,传说太阳出于扶桑,此处指日本国。这句是说到现在还在为当时没能前往而扶桑而遗憾。

10、王谢,东晋时为首的两大世族,出现了许多风流人物。阖庐丘墓,《越绝书》记载,位于苏州阊门外,葬三日,有白虎踞其上,因此称为“虎丘”。

11、剑池,位于虎丘山上,有高达数丈的石壁。长洲,苑名,位于虎丘西南七十里。

12、阊门,苏州城西门。《吴郡志》:“太伯庙,东汉太守糜豹建于阊门外。”周太王之子。《史记·吴太伯世家》:“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即周文王),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以避季历。”清庙,指吴太伯庙。

13、枕戈,枕戈待旦,本指晋刘琨事,借用越王勾践曾经“卧薪尝胆”的典故,以灭吴复国的故事。秦始皇曾经游览会稽,渡浙江,所以说“想秦皇”。

14、《史记·刺客列传》:“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光)具酒请王僚……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公子光)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除道,即修路。要,通“腰”,要章,悬挂在腰间的印绶。《汉书·朱买臣传》记载,朱买臣年轻时家贫,卖薪以换取生活费,每日砍柴,在树下读书。负薪回家时,就把书放置在担头边走边读。其妻起初也负载相从,久以为羞,请求离去。朱买臣劝告其不从,还是离开了,改嫁给一个田夫,武帝时买臣得到庄助的举荐,担任中大夫,复拜会稽太守,他乘船入吴,见故妻与其夫治道迎官,于是以车载其夫妇,回府供养,其妻惭而自缢。杜甫认为朱买臣这种庸俗、势利、狭隘的行为很可笑,所以说“哂要章”。

15、鉴湖,一名镜湖,位于会稽山阴县,在今天浙江省绍兴市境内。

16、剡溪,水名,在浙江嵊州市。蕴秀异,指风景优美。

17、这两句是说从吴越返回洛阳参加进士考试。天姥,山名,位于浙江剡县东五十里。拂天姥,指船从天姥山附近经过。杜甫时年二十四,所以称为“中岁”。贡旧乡,《新唐书·选举志》:唐制取士之科,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开元二十三年,洛阳进行进士考试,家居河南的杜甫依靠州县的推荐,赴洛阳考试,因此说“贡旧乡”。

18、屈贾,指屈原、贾谊。曹刘,指曹植与刘桢。这两句是说文章的气势能够与屈原、贾谊相匹敌,看到曹植、刘桢也不感到其不可及。

19、这两句是说文章写得不合时宜,没能考取,于是离开长安。

20、裘马,指车马、衣裘。这两句说纵游在齐赵之地,乘车马衣轻裘。

21、丛台,战国时赵王所修建,位于河北邯郸,数台相连聚集在一起,因此得名。青丘、皂枥林、云雪冈,都是齐国地名。

22、射飞,射飞鸟。鞚,马勒。纵鞚,驰马。引臂,指射箭时需要以右手拉弦。鹙鸧,鸟名,即秃鹫。

23、苏侯,原注“监门胄曹苏预”。苏预即苏源明,杜甫的老友。葛强,晋山简的爱将,是杜甫的自况。

24、咸阳,借指长安。杜甫开元二十四年(736)初游齐赵,至天宝五年(746)返回长安,大约十年左右,到天宝三年(744)再游齐赵,因此说“八九年”。

25、许与,赞许,《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诗》:“许与才虽薄,追随迹未拘。”词伯,文豪或是著名诗人,这里指韦济、郑虔、岑参、高适等人。贤王,指汝阳王李琎。

26、醴,即甜酒。置醴,即预备甜酒。指权贵对文人的尊重,奏赋,指天宝十年(751)在长安献上三大礼赋的事。明光,汉宫名,此处为借指唐朝宫殿。

27、由于玄宗喜爱杜甫所献之赋,命其待制集贤院。轩裳,指车服的华美。天宝十一年,杜甫应召前往集贤院试文章。在长安与诸士人交游,《莫相疑行》:“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辉赫。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也就是所谓的“群公会轩裳”。

28、无所爱,指天宝十四年,辞河西尉事不就之事。行藏,出仕及退隐。《论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行藏二字的本源。这里是说痛饮即行藏的选择。

29、黑貂,别名紫貂,此处指貂裘。黑貂敝,用苏秦的典故,感慨事业无成。兀,兀自,有“还”“尚”“犹”等含义,是当时的口头语,后来在词曲当中依旧使用。

30、杜曲,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东,唐代大姓杜氏的聚居之地。白杨,古人墓间多栽种白杨。这句是在感叹老辈人日少,坟墓日多。

31、这句说乡党相聚,自己的座次越来越高,一天天感到衰老到来。吴见思《杜诗论文》:年齿日长,故坐次日高;凋谢既多,则死生可感。”

32、赤族,被灭族。迭,更迭,指杨国忠、李林甫陷害朝中贤臣。这句是说达官显贵只想着要争权夺利。

33、国马,指玄宗所养的“舞马”及“立仗马”等。官鸡,官家所养的斗鸡。这两句是说皇家的禽兽都是依靠百姓的贡赋所养。

34、这句是说举此一例,则其他方面的奢侈浪费都可以想见。引古,参验古事,对照现实,对于国家的现状极为忧虑。

35、安禄山在天宝十四年(755)于范阳起兵,南下攻破河北地区,因此说“河朔风尘起”,玄宗在天宝十五年(756)六月逃到四川,因此说“岷山行幸长”。

36、两宫,指玄宗与肃宗。一个在成都,一个在灵武,父子异地而居,所以说“各警跸”。警跸,即天子出入时的警戒人员。

37、崆峒,山名,位于今甘肃平凉市西。这句话是指肃宗到平凉收兵兴复朝廷。少海,比喻太子。《东宫故事》:“太子比少海。”骆宾王《自叙状》:“沐少海之波澜,照重光之丽景。”卢僎《上皇太子新院应制》诗:“前星迎北极,少海被南风。”唐人称太子为“少海”。这句是指肃宗以太子的身份在灵武即位,因此说少海旌旗黄,因为唯有天子的旌旗必须用黄色。

38、“禹功”句,禹受舜禅让,复传给其子,比喻肃宗受到玄宗传位,后命子(广平王俶)亲征。“涿鹿”句,黄帝与蚩尤在涿鹿征战,此处以蚩尤代指安禄山。

39、翠华,皇帝的仪仗。吴岳,即吴山,位于凤翔附近。这句是说肃宗从灵武镇抵达凤翔。螭虎,比喻强兵。这句是说国内外的兵力都汇聚起来。《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至德二载二月,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

40、爪牙,《诗经·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这里代指武将。陆梁,即跳梁,跳跃猖獗的模样。这两句追溯至德元载十月房琯陈陶斜之败,官军失利后,叛军更加强横猖獗。

41、大军,即官军。草草,至德二年五月,郭子仪清渠战败,是因为没有充分准备,因此说“草草”。凋瘵,凋敝,疾苦,这里指为百姓的生活疾苦而感到痛心。

42、补衮,帝王穿衮龙衣,因此称规谏帝王为“补衮”,这里指自己奔赴凤翔任左拾遗。备员,充数,是自谦的话。

43、这两句说对上痛惜两京的沦陷,宗庙被毁,对下怜悯百姓的疾苦。

44、青蒲,天子的内廷,以蒲青为席。廷诤,围绕御座,在朝廷上公开谏诤,即所谓“面折廷争”。

45、上句是说在受辱时,做臣子的怎能惜死呢?下句是说触怒皇帝,但幸好没有受到伤害。房琯罢相,杜甫上疏争论,触怒肃宗,诏三司推问,因张镐救护才得以免罪。

46、宇县,宇内、天下。这两句是说皇帝仁恕,两京得以收复,形势好转。

47、未央,汉未央宫,这里借指唐朝的大明宫。这两句是说随肃宗返回京师,京师尽管被收复,但是九庙依旧被焚毁,因此在灰烬之中哭泣,带着悲哀上朝。

48、小臣,乾元元年六月,杜甫从左拾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拾遗是一个“从八品上”的小官,因此称为“小臣”。这两句是说自己的议论已经发完了,现在老病客居于远方。

49、困低昂,无法奋飞。这两句是说内心当中苦闷郁结,如同鸟儿被困,不能奋飞。

50、捐,丧。明写秋风凋蕙,暗喻遭到谗谮而出之事。杨注:“公以被谗谮而出,二句即景寓意。”

51、之推,即介之推。春秋时,介之推跟随晋文公出亡,共十九年。文公回国后,奖赏那些追随他出亡的人,介之推没有得到封赏,隐居于绵山。杜甫曾追随肃宗于凤翔,后复弃官,所以用以自比。渔父,以渔父比喻自己漂泊南方。这两句是说尽管为统治者所放弃,但也没有什么怨恨。

52、这句是说那些拥有勋业而得到荣华富贵的人,到了最后,也同样会有岁暮之遇严霜的处境。“荣华敌勋业”,即前“朱门务倾夺”意。“岁暮有严霜”,即景寓意,都是对世事的慨叹。阮籍《咏怀》诗:“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知道荣华当中潜藏着危险,慨世兼自解。

53、鸱夷子,范蠡佐勾践破吴,知道勾践不可以共富贵,后隐居于齐地,自号“鸱夷子皮”。“才格”句,是说范蠡懂得功成身退,有着超乎常人的才智。

54、侧伫,侧身伫盼。群凶还没有平定,国家还处于动乱之中,自己尽管伫立在一旁,但是希望可以见到俊杰之士,即盼望有人能够济世立功,而个人的“羽翮困低昂”是不足计较的。

【作者名片】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出生巩县(今属河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自吴越漫游归来,赴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取。天宝三载(744),初次遇李白于东都。后又赴长安应征召,因李林甫的把持,与元结一同落第,所以终身未成进士。后曾向玄宗三次献赋,以文干禄,这些赋自然难以写得好。天宝十四载,拒受河西尉,后改任率府参军。幼子即在这一年饿死。安史乱起,辗转兵间,曾任肃宗朝左拾遗,后因营救房琯得罪肃宗,贬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而去。经秦州而入蜀,构草堂于成都,从此草堂就和杜甫结合在一起,一同经受怒号的秋风。但他在草堂实际生活的时间不过一年多,因中间曾避居梓州。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时,曾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世因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打算到郴州去依靠舅父崔伟,不料途中阻水,风痹加剧,病倒船中,不久就死了。他的绝笔为《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指京都)深。”对于当时的军阀混战,危及京都的动荡局面,他还是十分耽心,最后两句的“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则又写出贫病中已乏炼金之术,无法妥筹家事,善处身后了。

杜甫祖父审言病危时,曾对问病的宋之问等说:“但恨不见替人!”(《新唐书》本传)可是杜甫不但做了他祖父的替人,还自豪地对他儿子宗武说过:“诗是吾家事。”

他死后,家属因无力营葬,只好旅殡于岳州。儿子宗武,后也流落湖湘而死。临终,曾命其子嗣业给杜甫迁葬,也因家贫而未成。直到元和中,才移葬于首阳山下杜审言墓旁。李杜两大诗人的身后,竟凄惨到这样地步。宋人徐介《耒阳杜工部祠堂》诗云:“故教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有了杰出的人才而不知道爱护纪念,这就说明当时的时代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

杜甫是一个严肃的人,一个具有高度政治热情的诗人,虽然他参加实际的政治生活时间,总起来不过三年,但关心国事,同情人民却是贯串始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些都是他三十岁前作品,却已表现出他的政治抱负和创作锋芒。相对说来,李白的出世思想多些,杜甫的入世思想多些,也比较现实些。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使百姓温饱,风俗淳厚;希望有广厦万间来大庇寒士,免得雨漏床头,彻夜不眠。所以他也不大讲究虚幻缥缈的神仙佛道。而他的政治热情和生活态度又较为一致,很少有轻薄的绮艳语句,对妻儿弟妹也有着深挚之爱。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毋宁说,积极的一面多于消极的一面。缺点是拘谨,不像李白那样敢于突破。

历来封建士大夫中,也有不少描写民间疾苦的诗文,除了其中装腔作势、自表“仁爱”外,某些较好的作品,读起来总觉得和人民的痛痒隔了一层,多少有些像旁观者似的,杜甫就不同,和人民的距离就少些,好多作品,使人真有相濡以沫、相呴以湿之感。这原因,固然由于他自己也饱经忧患,因而对人民的苦乐也有更深刻敏锐的了解与体会,所谓己饥己溺,也促使他逐渐确立了对人民的态度。然而自安史之乱至唐朝灭亡,类似杜甫那样的出身学养、那样流离困顿的封建士大夫不止一个,为什么他们在创作上不能达到杜甫那样的成就,他们的作品为什么不能使后世的读者那样感动?万方多难、千家野哭的客观历史是人人心中共同感受的,但倾诸纸墨,使读者感到如泣如诉,引起强烈共鸣的却不是人人笔下所有。从这一意义上说,就不能不感到杜甫之难能可贵了。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杜甫《壮游》往昔十四五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链接地址:https://www.978588.com/shangxi/37030.html

上一篇: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赏析句解-唐代五言律诗

下一篇:杜甫《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赏析句解-唐代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