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吕·点绛唇】(万里云南,九层天栈)
杨慎
〖仙吕·点绛唇〗万里云南,九层天栈。
千盘险,一发中原,回望青霄远。
〖混江龙〗自离了蓬莱阆苑,晓风残月挂秋帆。
江蓠漠漠,水荇田田。
落日山川虎兕号,长风洲渚蛟龙战。
鸿雁池头,鲤鱼山下,鸬鹚堰底,鹦鹉洲边。
扬舲常恨水云迟,授衣又早寒喧变。
恰似萍流蓬转,几曾匏系藤牵。
〖油葫卢〗白雪江陵古渡边,解征帆,上征鞍。
楚塞霜寒枫叶丹,沅澧波香兰芷鲜,武陵春老桃花怨。
千里望云心,九叠悲秋辩。
又不是南征马援,壶头山愁望飞鸢。
〖天下乐〗瘦马凌竞蝶梦残,雾僽风僝怎消遣,断角残钟几度孤城晚。
回首送衡阳去雁,忍泪听泸溪断猿,乱云堆何处是西川。
〖哪吒令〗怕见他盘江河毒瘴愁烟,关索岭冰梯雪巘,香炉峰獠寨苗川。
千寻井下坡难,万丈梯登山倦,硬黄泥污尽旧青衫。
〖鹊踏枝〗一封书意悬悬,万里路恨绵绵。
谁信道东下昆池,又胜如西出阳关。
但得他平安两字,休问他何日归年。
〖寄生草〗空弹剑,频倚阑。
今日个闻鸡晓度碧鸡关,怎记得鸣銮晚直金銮殿。
〖幺〗难缩壶中地,休寻屏上船。
五华台望望愁心远,双洱河渺渺波涛限,七星关叠叠云岚嵌。
琵琶亭下泪偏多,鹧鸪岭畔肠先断。
〖金盏儿〗风儿酸,雨儿寒,雨霁风清抬望眼,见西楼明月几回圆。
辞家衣线绽,去国履痕穿。
只道是愁来倾竹叶,不信说米尽折花钿。
〖赚尾〗且听沧浪吟,休诵卜居篇。
爱碧山石磴红泉,策杖行歌兴渺然。
醒来时对陶令无弦,醉来时学苏晋逃禅。
不似他憔悴骚人泽畔,任苍狗白衣屡变。
笑蛙声紫色争妍,浮名与我无萦绊,再休寻无事散神仙。

【注释】
(1)马援:东汉开国功臣之一,虽已年迈,但仍请缨南征。后马援庙就建在湘西沅陵境内的壶头山。
(2)弹剑:即弹铗,语出《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后因以“弹铗”谓处境窘困而又欲有所求。
(3)壶中地:壶中天地,指道家的生活或超凡脱俗的生活。前人有“壶中天地,目前今古,今日还明日”,还有“壶中天地阔,醉里乾坤大”句。
(4)竹叶:指酒,竹叶青酒。
(5)米尽折花钿:借用唐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诗句“囊虚把钗钏,米尽折花钿”。
(6)陶令无弦:唐李白《赠临洺县令皓弟》:“陶令去彭泽,茫然太古心。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
(7)苏晋逃禅:唐杜甫《饮中八仙歌》有“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句。
(8)苍狗白衣:同“白衣苍狗”,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9)蛙声:指不合正统乐律的声音。紫色:古代人认为紫色不是正色,朱是正色。蛙声紫色:统指邪音和闲色,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赏析】
杨慎的这首套曲是其代表作,充分表达了其发配云南的所感所思。
开篇之〔点绛唇〕较短,常作为起始曲放在篇首。起始曲就像戏剧中的楔子,起开宗明义作用。这首也不例外。“万里云南”句即交代该篇是写杨慎由京城被发配到云南的整个行程。“万里”,指去往云南的路途之遥远。“九层天栈”“千盘险”也是总写,写去往云南的路程之险峻。而“一发中原”,倒叙交代出发地,即京城所在地中原。此四句都以数量词开始,以“万里”“九层”“千盘”之多衬“一发”之少,强烈表达出一种慨叹:自别中原那一瞬,将面临千般万般之磨难。而最令他痛苦的是“回望青霄远”,回头再望京城,京城则远在云霄,这里不仅是指空间距离,更多的是指心理距离。远离京城即意味着远离朝廷,对一个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的文人士大夫来说没有比这更令人痛苦的了。
据王文才《杨慎学谱》,“慎出都由潞河而南,溯江西上至江陵,历湘黔入滇”。意即此段路程是从西安乘船沿潞河南下汇入长江西段,然后上至湖北荆州,转道陆路由湖南、贵州,至滇。从以下〔混江龙〕〔油葫卢〕〔天下乐〕叙述中亦可约略看出此路径。此中相继出现了一些地名,如“蓬莱阆苑”,当然指长安宫阙;“鹦鹉洲”“江陵”“楚塞”指湖北境内的景观和地名;“鸬鹚堰”“沅澧”“武陵”“壶头山”“泸溪”“衡阳”,皆湖南境内的景观和地名。而串起这些景观的是浓浓的哀感。其中有恨,如“扬舲长恨水云迟”,恨船儿太慢;有凄冷,如“授衣又早寒喧变”“楚塞霜寒枫叶丹”;有漂泊无依感,如“恰似萍流蓬转”;有悲,如“千里望云心,九叠悲秋辩”;有愁,如“壶头山愁望飞鸢”“雾僽风僝”;有恐惧,如“瘦马凌竞蝶梦残”;有泪,如“忍泪听泸溪断猿”。作者并未将地名机械地堆叠,而是将景观与情境相融合,暗含丰富的意蕴。如〔油葫卢〕中“沅澧波香兰芷鲜。武陵春老桃花怨”句,本出自屈原《九歌·湘夫人》中“沅有芷兮澧有兰”。沅、澧水皆湖南境内的两条河,沅水之中有盛茂之芷,澧水之内有芬芳之兰,异于众草。这是屈原惯用的香草美人笔法,来比喻高洁的人或事物。此句既交代了行程已至湖南,又以屈原的遭际和精神喻己,从而将古今时空打通,将历代被贬谪的文人内在精神打通。
接下来的〔哪吒令〕〔鹊踏枝〕〔寄生草〕〔幺〕〔金盏儿〕则写万里跋涉到云南之后的感受。云贵景观触目皆是,如“盘江河”“关索岭”“香炉峰”“獠寨苗川”“碧鸡关”“五华台”“双洱河”“七星关”“琵琶亭”“鹧鸪岭”“夜郎”。为表达初到异地的极度不适应,用了“怕见”“毒瘴愁烟”“难”“倦”“硬”等字眼,描绘精细可感。为表达他初到云南的思乡思亲之情以及对仕宦朝廷的留恋,杨慎简直是肝肠寸断、凄厉呼号,一股脑地倾泻着他的悲情。他时而用叠词“意悬悬”“恨绵绵”“望望”“渺渺”“叠叠”等,令人感到其愁情的深重,似长长的哭腔;时而巧用联词虚字,令句式起伏,如〔鹊踏枝〕中“谁信道”“又胜如”“但得”“休问”“何日”,短短四句,五处转折,令人深感其情感的波动力度,似哭号时的抽噎。总之,杨慎是毫无遮拦地倾诉了其迁谪悲苦,淋漓尽致地发挥了散曲套数的抒情功能。
最令人惊叹的是,在前面如排山倒海般感情宣泄之后,〔赚尾〕却以悠然超脱之笔调结束全篇,似急管繁弦之后突然又轻挑慢捻。诗人要听严羽的《沧浪吟》,求“羚羊挂角”的超脱无迹,不诵屈原的《卜居篇》,放掉执著避开痛苦。赏爱山水,杖竹啸歌。醒时学陶令弹无弦琴,“大音希声”,醉时学饮中八仙苏晋偶尔逃禅。任世事变迁,笑名利之徒。浮名于“我”无关碍,再休寻那终日无事的散神仙,因为“我”就是那个散神仙!这里,作者多用典故并化用前人诗句,饱含意蕴地表达出了他的出世之想。我们可以理解为是痛苦之后的无奈,也不妨理解为是磨难之后的了悟。因为日后杨慎又喊出了“天教一派滇南景,逐我多情万里来”的诗句,同样是万里云南,也同样是滇南景观,经过三十余年的历练与熏染,杨慎对滇地的一草一木都动了真情感,创作出了大量吟赏滇南风光的作品,大异于前面初到云南时的感受。如果没有一种了悟,如果没有一种坚强与对生活的热情,他不会在贬谪生涯中又活出精彩。
全曲融叙述、描写、抒情为一炉,情绪激荡起伏,感人至深,堪当佳作。
(胡元翎)

【作者】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属四川成都人。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正德十二年(1516),武宗逝,朱厚熜嗣位,大礼议起,慎与同列极谏,削籍,谪云南永昌卫三十余年。慎著述之丰,记诵之博,明世推为第一。有《升庵集》《升庵长短句》《陶情乐府》等。

文章标题:《仙吕·点绛唇》(万里云南,九层天栈)原文赏析-明代杨慎散曲
链接地址:https://www.978588.com/shangxi/38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