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北宋·范仲淹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古诗赏析

【赏析】

“苏幕遮”原本是龟兹国的一个盛大节日的名称,后流入中原演变成为了词牌名。

范仲淹的诗文,没有哪一篇能超过《岳阳楼记》,谁人不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几年前我就因为文中“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一句,坐了十几个小时火车专门跑了趟岳阳。说来惭愧,登上岳阳楼之时,我丝毫没有什么“把酒临风”的豪气,千年后之后的岳阳楼早已不复当日情形,游人多得如同岳阳楼公园那些树上的叶子,排着队等着登楼。因为人流量实在太大,每个游客被允许留在楼上的时间很短,可以说是匆匆一瞥就得下来,根本来不及产生什么壮阔的心情,更别说是忧国忧民的心思了。唯一觉得美的,就是在岳阳楼上所看见的洞庭湖,虽不再有当年“八百里洞庭”的盛况,但湖上落日确实美得令人沉醉。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些字眼仿佛天生就该组成这么一句话,没有韵脚却浑然天成,一点都没有拗口的感觉,让人不得不记住它。

《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离愁别绪一起,就唱了这样一段小令:“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在范仲淹原句的基础上稍作修改,竟然有了全然不同的韵味。他想表达的是崔莺莺对张生的留恋,范仲淹写《苏幕遮》则是为了抒发思乡之情。离愁与思乡有共同之处,便是牵挂,对人的牵挂和对故乡的牵挂。

那一日,漫天白云在天上飘荡,满地黄叶被风吹得四处飞舞,范仲淹站在水边,静静凝望着江上的眼波。眼下正是秋天,江上的波涛似与天相连,远处的青山倒映在江中,仿佛与水上泛起的水波连为一体,形成了一幅秋景图。其中“波上寒烟翠”一句写得太妙了,未见真实景色,就能从词中看到江上朦胧的水波,还有远处青山生出的寒意。这便是秋天所特有的景色,虽然萧瑟,却不失斑斓的色彩;虽然清冷,却仍然有种不同其他三个季节的韵味。

而眼前的秋景图中,远不止江水和青山的美,还有倒映在水中的夕阳,随着江水的荡漾,泛着粼粼波光。斜阳与水的结合,让我想到了白居易那首很美的《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夕阳倒映在江面上,金光闪闪,波光粼粼,远远望去,一半的江水是碧绿的,一半的江水却被染成了殷红,美得就像出自西方大师之手的油画。

面对这样美的景色,本不该黯然生愁的。可是范仲淹远离家乡,在秋天这个容易悲伤的季节,他心中的离家之愁还是发作了。景色虽美,芳草却无情,远在天边的我,何时才能回到故乡?有了这样一个转折,在词的下阕,他可谓写尽了乡愁。

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念故乡,每每想起故乡的一草一木,便会黯然伤神。甚至到半夜也难以入眠,就算勉强睡着了也还是会莫名其妙地醒过来,除非当晚能做一场好梦。这里的好梦,大多离不开故乡二字。若是在梦中见到故乡亲友,或者自己曾住过的熟悉的房屋,当天晚上必定会一夜好眠。

正如杜甫诗中所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所以明月升起的时候,千万不能独自倚在栏杆上望月。月圆了,人却不能圆,那些阔别多年的家乡亲友,不知今日是何模样,何时才能再团圆?其实,月亮永远都是同一个月亮,不同的是看月亮人的心情。家乡的月和异乡的月都一样,只因离了家乡,哪还有赏月的心思?在这样的心情下,自然会觉得月亮也暗淡无光,没有故乡月那么明亮了。

范仲淹必定是有过独自倚楼望月的经历,在月下狠狠思念过家乡,才会心生“明月楼高休独倚”之感。可有时候,越是提醒自己不要这样做,越是忍不住去做。一旦被明月唤起了乡愁,游子们都喜欢借酒浇愁,只可惜酒一入肠,非但没能浇灭心中的愁,泪反而先夺眶而出了。这里的“相思泪”可不是男女情爱的相思,他相思的是故乡,是养育他的那片故土。范仲淹在另一首《御街行》中,也写过类似的句子: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还是李白说得好啊,举杯销愁愁更愁。酒哪能真的解愁,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断了思乡之愁的唯一办法,就是回归故乡。可叹的是人生在世有太多羁绊,未能事事如愿。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有时候杜康并不能浇灭一切的愁。

文章标题: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古诗赏析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1020.html

上一篇:《王氏能远楼》原文赏析-范梈

下一篇: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古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