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排名第74名:杜甫的《兵车行》。诗为明皇用兵吐蕃而作,设为问答。声音节奏,纯从古乐府得来。以人哭始,以鬼哭终,照应在有意无意。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排行指标】

古代选本入选次数:4在100篇中排名:89
现代选本入选次数:20在100篇中排名:58
历代评点次数:18在100篇中排名:39
当代研究文章篇数:4在100篇中排名:38
文学史录入次数:9在100篇中排名:1
互联网链接文章篇数:93600在100篇中排名:45
综合分值:0.4016总排名:74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2),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3)。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4)。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5)。

或从十五北防河(6),便至四十西营田(7)。

去时里正与裹头(8),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9)。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10),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11)。

【杜甫兵车行古诗注释】

(1)行:乐府歌曲中的一种体裁。

(2)辚辚(lín):车轮声。下文的“萧萧”为马鸣声。

(3)咸阳桥:即西渭桥。是送别的地方。

(4)干(gān):冲。

(5)点行(xíng):按名册点名征召出征。

(6)北防河:指为防御吐蕃在长安以北的西河一带戍守。

(7)西营田:在西部边境为防备吐蕃屯田。营田,屯田。

(8)里正:唐制,每百户为一里,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检查民事、催促赋役等。裹头:古时以皂罗(黑绸)三尺裹头。新兵因为年纪小,所以需要里正给他裹头。

(9)武皇:汉武帝刘彻。这里指唐玄宗。

(10)县官:指朝廷。青海头:即青海边。这里是指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唐朝也曾在这一带与突厥、吐蕃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11)啾啾(jiū):象声词,表示呜咽之声。

杜甫《兵车行》注释赏析-唐诗排名第74名

杜甫《兵车行》注释赏析-唐诗排名第74名

【杜甫兵车行古诗赏析】

天宝后期,唐玄宗只知与杨贵妃寻欢作乐,朝政为杨国忠等奸臣把持,无谓地开疆拓土,引起边事,即与吐蕃战争一事,就曾征召陇右、关中、朔方诸军集结在西河一带防御,造成大量男丁被征入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玄宗天宝十载(751)四月,唐王朝南诏兵败后大募士兵,民间哭声震野,杜甫亲见当时惨状,即以此次征兵事件为素材,自命新题,创作了这首亦诗亦史的《兵车行》。

诗歌采用问答形式交代始末,征夫一生被浓缩在“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短短十四字中,征戍之久、流光之易不言而喻。但白头返乡毕竟值得庆幸,大量命如草芥的士兵都将白骨永远留于战场,所以从军之时的分离就意味着死别。而且,留守家中的妻儿老小并不安宁,他们一边为征夫担忧,一边忍受着沉重的苛捐杂税。因此诗歌结尾发出了“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一看似反常实则痛入骨髓的慨叹。这些因为无休止的征兵制度而导致的社会危机都展现在诗歌中,使人在终篇之际仍陷入深思之中。

《兵车行》中有许多汉乐府的痕迹,如对话体、顶针格和俗语的运用,这是杜甫新乐府中“承”的一面,而以乐府记时事,又体现了杜甫“创”的一面。明人胡应麟曰杜甫“叙事兼史”,后人常称杜甫为“诗史”,很大程度上即指他的新乐府。《兵车行》可看作后来“三吏”、“三别”的序幕,在杜甫的新乐府创作中有创体之功。但它在古代选本中的入选率并不高,不如杜甫的大部分律诗,相对来说,古代选家看重的仍是杜甫的近体诗。20世纪以来,由于杜诗研究的继续深入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杜甫许多记实的新乐府,如《兵车行》和《石壕吏》等现实主义的诗歌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选本和文学史教材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以,《兵车行》在排行榜中居于第七十四名,在杜甫17首入围诗歌中则名列第十一。

文章标题:杜甫《兵车行》注释赏析-唐诗排名第74名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7959.html

上一篇:孟浩然《岁暮归南山》注释赏析-唐诗排名第73名

下一篇: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注释赏析-唐诗排名第7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