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鹧鸪天·博山寺作》赏析-宋代关于归隐带湖的古诗

首页 > 名篇赏析 > 时间:2022-08-30 12:09 来源:李白古诗网 作者:辛弃疾

【原文】

鹧鸪天·博山寺作

辛弃疾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

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

人间走遍却归耕。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辛弃疾《鹧鸪天·博山寺作》赏析-宋代关于归隐带湖的古诗

【赏析】

这首词,如同一篇决意归隐的宣言,宣告了词人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弃。应是词人隐居瓢泉不久时的词作。

上片起韵,先借“长安”和“山寺”作对比,以自己脱迹于“长安路上”也就是官场上的生活,而反反复复地来往于博山山水风景之间的有意选择,来表明自己今是而昨非的觉醒。一句“厌逢迎”,构思巧妙,写出了他数度往还、使山寺都倦于接待的放情山水之貌。以下一韵,交代归隐的原因。因为是用典,所以显得曲折含蓄。此言的字面意思是,自己将要采取老庄哲学所推崇的生活态度,在有味和无味间寻求真味带来的快乐,在材与不材间度过自己的一生。唯有采取这样的生活态度,才能全身远害而不至于遭到杀戮和迫害。这是对于当时官场受到打击、排挤甚至谗言加害并使他被罢官职的一种愤懑和控诉。唯有在这样的时代中,志士才人才会采取这样的生活态度。

下片起韵,词人再从人格操守上进一步宣言:他宁愿保持独立清洁的自我,也不愿如那些为保禄位而屈膝依附于公卿权要的龌龊小人。这里的两个典故,把他独立不迁的可贵品质传写得很到位。“人间”一句,写出他走遍污浊官场才发现唯有归耕为高的体验。结韵归入隐居的主题。他觉得,既然举世少知音,那么自己也就不妨以松与竹这样直节伟岸的树木为朋友,以自然无伪的山花山鸟为弟兄。这里不仅传达出他从此亲交自然的思想,也传达出他要保持自己身上那些与官场不合的品格的用意。可谓语浅直而意深曲。

此词虽然措语斩截,但因为几乎全篇用典,言少意多,所以词境的抒情容量相当大。另外在整体构思上,先于起端立意,再思考、官场经验和以后打算步步写来,显得层次分明。

辛弃疾《鹧鸪天·博山寺作》赏析-宋代关于归隐带湖的古诗

【作者名片】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曾聚集两千人起义抗金,之后仕途多舛,最终归隐上饶。1207年,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文章标题:辛弃疾《鹧鸪天·博山寺作》赏析-宋代关于归隐带湖的古诗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35583.html

上一篇:辛弃疾《瑞鹧鸪·期思溪上日千回》赏析-宋代关于归隐带湖的古诗

下一篇:辛弃疾《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赏析-宋代关于咏物成趣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