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鲁门泛舟二首》古诗全文
【其一】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其二】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东鲁门泛舟二首》古诗赏析
这两首诗是开元年间李白寓居东鲁时所作。东鲁门在兖州(今山东曲阜)府城东。从诗题来看,二诗皆写泛舟之事。
先说第一首。笼统而言,前二句写泛舟所见之景,后二句写泛舟和人物心情。具体说来,首句写水之清澈,次句写水之流动;由于水极清澈,故水底沙石、夕阳馀辉和天空倒影皆分外明晰;由于水在流动,故不仅微波起伏,而且还通过“波摇”而产生“石动”的错觉。两句诗写的都是水中之景,但一虚一实,曲折变幻。“日落”与“天倒开”连在一起,既点明时间和景象,又通过一“落”一“开”,造成一种在夕阳馀辉照射下,天宛若刚刚放亮的感觉,而这一切又都来自水的折射,可谓实中有虚,虚中含实;次句“波摇”为实,“石动”是虚,“水萦回”又是实,虚虚实实,参差错落,造成诗的妙境。
第三句正面描写泛舟。“轻舟泛月”,既见出由日落到月出的时间变化,又形象地描摹出一叶轻舟荡漾于溶溶月色之下的情景;“寻溪转”紧承上句“水萦回”而来,表现了小舟随着弯弯曲曲的水流任意行去的情景。两种情景合在一起,生动地展示了诗人轻松愉快、尽兴游览的神态。“疑是山阴雪后来”,暗用东晋王徽之(字子猷)雪夜乘舟访戴逵的故事,表明诗人泛舟心境也象王子猷那样,是“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不受任何动机和目的的约束。一个“疑”字,用得极好,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在美丽的月光下竟疑己为王的迷离心情,令人读来,妙趣横生。
第二首诗意更进一层,以想象之词表现了诗人对美好境界的无限神往。前二句既是实写眼前之景,又有据实生虚的意味。首句以“青龙”为喻,力状水流蜿蜒曲折地盘堤流转之貌,与前首“水萦回”、“寻溪转”相照应。次句描写两岸景象,一个“夹”字,令人想见陶渊明“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桃花源记》)的名句,从而构成一幅奇丽无比的天然美景。岸下,水势有若飞动的青龙;岸上,桃林好比神奇的仙境,所有这一切,对月夜泛舟、差点把自己当作王子猷的诗人来说,该是何等强烈的撩拨呵!李白一生爱月,他爱月的明亮和光洁;李白向往仙界,他向往仙界的自由和宁静。这种长期形成的心理一旦受到特定的客观条件的触发,便立刻激发起了诗人奇特的想象:“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若教”、“何啻”对举,一假设,一反诘,形成轻灵而斩截的语感。诗人意谓:如果能在这样的月夜美景中乘舟仙去,一探大自然的奥秘,那么令人愉悦的程度将绝不止于雪夜至剡溪(在今浙江嵊县)访戴的风流韵事。全诗以此作结,飘逸高远,不仅大有“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前赤壁赋》)的意味,而且深刻揭示了诗人热爱自然,追求美好境界的心理。
如果说第一首诗主要在于精细的景物描写和人物神态的展示,那么,第二首诗便更侧重于景物的整体气象和人物对理想的向往,两首诗虽略有不同,但整个脉络是一贯的,其设色之淡雅明丽,格调之清新俊逸,语言之朴素天然,也都达到了有机的统一。前人所谓“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胡应麟语),可移作这两首诗之的评。。
文章标题:李白《东鲁门泛舟二首》古诗原文及赏析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5110.html
上一篇:李白《客中作》古诗赏析
下一篇:李白《苏台览古》古诗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