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出自西汉李陵《答苏武书》文中: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

【名句翻译】

名句原文: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

名句译文:哎呀!子卿!人与人相交往,最可贵的就是以心相交啊。前一封书信写得仓促,没有能够完全表达我的心情,所以在这封信中又一次和你说起我的感受。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名句故事】

苏武和李陵都曾做皇帝的侍从,二人一直都是好朋友。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了匈奴,由于他心中有愧,因此一直不敢求访苏武。

过了很久,单于派李陵到北海去劝说苏武,李陵只好前去,然后为苏武准备了酒宴和歌舞,在酒席间趁机劝他,说:“单于听说我和你友谊一向深厚,所以让我来劝劝你。我知道你一直在等待机会回汉朝,但却至今无法回去,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根本没有一个人知道你的一片冰心,这是何苦呢?前些时候,你大哥因小过错被皇帝处死,你的弟弟因无法完成皇上交付的任务而服毒自杀。我来匈奴时,你的母亲也已不幸去世,夫人改嫁了,家中只剩下你的两个妹妹和你的孩子们,现在过去了十多年了,他们的生死存亡尚不可知。人生短促得好像早晨的露水一样,你何必这样自找苦吃呢!况且皇帝年纪老了,神志不清,大臣无罪而被灭族的就有好几十家,你究竟是为谁保留着气节呢?听我的话投奔匈奴吧!”

而一直在一旁默默听李陵说话的苏武终于开口了,他说:“我们家父子都没有什么功德,是靠皇上的提拔,才能成为皇帝的近臣,我常希望能为国献身。现在能有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极残酷的刑罚,我也心甘情愿,你就不要再劝我了。”

李陵眼见游说不成,不死心地又陪苏武喝了好几天的酒,并不断地劝说着,但苏武仍旧不为所动地说:“我自己早是该死之人了,如果你一定要叫我投降,就请让我今天和你尽情欢乐一天,然后我就死在你面前。”见到苏武这样忠诚,李陵也只能叹息道:“唉,你真是一位忠义之士啊,我和卫律真是罪恶滔天,我再也不劝你了。”然后哭着与苏武告别。

几年后,李陵再度到了北海,他告诉苏武说:“匈奴在边境捉到了云中郡的汉人,那被捉来的汉人说,郡里从太守以下,吏民都穿白衣戴孝,据说是皇帝死了。”苏武听了这话以后,便向着南方号啕大哭,直哭得吐出血来。他早晚哭吊,连续好几个月。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名句赏析】

交友应交心,历来是人们的共识。所以,像“人之相知,贵相知心”这一类的话语,在中国古代的诗歌文章中可以说是俯拾皆是。比如,在成书于战国初的《国语》中就有“同心则同志”的句子,而白居易认为交朋友应是“交心不交面”;王安石也说“人生乐在相知心”,而其他比较有名的还有“人生贵知己”、“结交贵知心”等,都是认为朋友间交往时互相交心是人生一大乐事,是非常可贵的。

美国总统林肯曾经说过:“人生最美丽的回忆就是他同别人的友谊。”亚里士多德的话则更是精要:“友谊就是栖于两个身体中的同一个灵魂。”而法国的罗曼·罗兰在他的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更是提及:“忠诚的朋友是千金难买的。”可见,无论古今中外对知己都是同样重视的。

回过头来打量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在我们现在生活的空间里,大家都是忙忙碌碌,都在努力为自己奋斗。然而,再忙碌的时候也无法遮盖住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人人都希望自己能有个肝胆相照的朋友。但是,更多的人似乎只明白“交疏自古戒言深”,却不懂得只有“腹心相结者”才可能成为知己。试问,如果每一个人都紧闭着自己的心门,不肯主动显出自己的真心,走出第一步,只是等着别人将心捧过来,那么,即便是“一人知己足平生”的愿望,恐怕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了。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名句原文】

答苏武书

西汉:李陵

子卿足下:

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韝毳幕,以御风雨;羶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辙复苟活。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昔萧樊囚絷,韩彭葅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举,谁不为之痛心哉?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创作背景】

李陵,字少卿,西汉陇西人,是著名的“飞将军”李广之孙。年轻时曾担任过侍中(皇帝身边的侍从官)、建章监(督工修缮柏梁台)等职。

李陵善于骑射,懂得礼贤下士,所以深受军士的爱戴。公元前99年,李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被围,粮尽援绝,不得已之下只能投降匈奴,并受到匈奴单于的厚待。而苏武是在天汉元年,即公元前100年出使匈奴时被扣。当时李陵和苏武同在汉朝做侍中,有很深的交情,李陵投降匈奴之后,匈奴单于曾多次派遣李陵去劝说苏武,都没有成功,而李陵最后则是病死于匈奴之地,终生再也没有回到中原。

《答苏武书》是李陵在接到苏武写给他劝他回汉朝的信件后,所写的回信。他在这封信中对苏武倾诉了自己战败投降的经过、身处异乡的孤独,并且还谴责了汉朝对功臣的不义,以及自己为何不愿归汉的原因。

全篇语言流畅、情感丰富,读来让人觉得如同亲面李将军,听他含冤忍辱的诉说,真可说是字字泣血、句句传情、声声动人。

由于这篇《答苏武书》,班固的《汉书·李陵传》中并没有收录,加上该书中有一部分内容类似于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所以有人怀疑《答苏武书》其实是后人的伪作。自唐朝刘知几在他的著作《史通》中提出疑问以来,《答苏武书》的真伪问题一直是史学家和古文学家讨论的一个热点。而且直到现在,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还没有得出一个定论。

但是,不管《答苏武书》是真出自李陵之手,还是后人假托李陵之名所做的伪作,都不会影响它是一篇绝好的文章。

文章标题: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mingju/32339.html

上一篇: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下一篇: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翻译原文赏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