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

杨万里

才近中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

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粘天独自行。

【注释】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杨万里进士及第,授赣州司户,继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居永州,万里力请始见。张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终身服之,并名其书室曰“诚斋”。

【作者】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孝宗初,知奉新县,历太常博士、太子侍读等。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主张抗金。工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大家。初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擅长“活法”,时称诚斋体。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原文赏析-杨万里

【赏析】

杨万里的朋友张镃在《携杨秘监诗一编登舟因成二绝》诗中写道:“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法诗。”(《南湖集》卷七)这个评论道出了诚斋诗的主要特点。这首《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就体现了这种特点,很能代表诚斋诗的风格。

俗话说:“月到中秋分外明。”诗的首句正是袭用这句俗语的语意。“才近”二字,扣题目的“八月十二”,只差三天,便是中秋,真称得上是“近”了。本来每月的望日,月亮都是光明的,而这句俗语突出的是“中秋”,重点在“分外”。分外者,特别之意也,即较之其他月份更要清亮一点。八月十二,虽还未到中秋,但却接近中秋;虽未达到“分外”,却也是“已清”了。这已初步道出了题意。

第二句,进一步写“望”。诗人所望见的是“鸦青幕挂一团冰”。仰望高空,俨如帷幕,色比鸦青,倍觉淡雅。在这淡雅的帷幕之上,悬挂着一轮明月,色泽的幽雅、美丽,颇能引人入胜。还不止此,在这里作者不说“月”而说“一团冰”。团者,圆也;而冰的内涵首先是凉,其次是亮,再次是白,这较之“一轮月”不仅更为形象,而且创造出一个既优美而又冷清,既光明而又幽雅的境界。它不仅给予读者以美的享受,而且能给人以情操上的陶冶。

第三句在全诗中是一个转折,是第二句到第四句的一个过渡。“忽然觉得今宵月”,通俗易懂,简直就是一句白话。这种语言,新鲜活泼,是诚斋诗特点之一。

第四句则说明“忽然觉得”的内容,也就是对“今宵月”的一个遐想。月是历代诗人最喜欢歌咏的景物之一,在诗人的笔下,月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的,而他们由月所引起的遐想,也是各自不同的。而诚斋能独辟蹊径,别有所想,石破天惊,出人意表。

他想的是这个月亮“元不粘天独自行”。“元”即“原”字,意思是“原来月亮并不是粘在天上而是独自行走的”。夜空片云全无,一轮明月高悬,似乎无所附丽,独自运行。设想新奇,月夜晴空的境界全出。

这不禁使人想到作者的另一首诗,即《晓行望云山》。这诗最后两句是:“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如果从科学的角度上讲,山是有消长的,有的上升,有的下降,不过升降很慢,是肉眼看不出来的。因此,古人认为山是永久如此,是不会“长”的。然而作者却想到山峰在“长”,这个想法和月亮的“元不粘天独自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奇趣,正是诚斋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它能给予读者以清新的感觉,从而使读者的思想也活跃起来。

总之,这首小诗,既创造出优美的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又出以新奇的遐想,启迪着人们的思路;而那种通俗的语言,虽然传统的诗家,视为“鄙俗”,却使人感到新鲜活泼。

(李景白)

文章标题:《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原文赏析-杨万里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4491.html

上一篇:《舟中排闷》原文赏析-杨万里

下一篇:《五更过无锡县寄怀范参政、尤侍郎》原文赏析-杨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