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

张昱

雨过湖楼作晚寒,此心时暂酒边宽。

杞人惟恐青天坠,精卫难期碧海干。

鸿雁信从天上过,山河影在月中看。

洛阳桥上闻鹃处,谁识当时独倚阑。

【作者】

张昱(1289-1371),字光弼,号一笑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官至左右员外郎,行枢密院判官。后弃官不出,放浪山水,号可闲老人。其诗风格学虞集。沉郁悲凉,苍莽雄肆。有《可闲老人集》四卷行于世。

《感事》原文赏析-张昱

【赏析】

本诗名为《感事》,具体为何事感发而写,无从详考。全诗情调可以归纳为八个字:故国情深,遗老愁重。

作者张昱在元代曾任杭省左右司员外郎,行枢密院判官,元末弃官隐居。明朝初年朱元璋征召天下文人时,怜悯张昱已经年迈,说他“可闲矣”,他便自号“可闲老人”,闲游在西湖山水间。朝代更替、山河易色的大变故使他人虽闲游,心境却并不宽松。诗中毫不讳言地说:“此心时暂酒边宽”,可见他是常常借酒宽心,而酒醉中的宽心解脱只能是暂时的,正如李白所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诗人自己也明白这一点,于是以杞人忧天的典故嘲笑自己那无穷无尽的、却又没有必要没有用处的深愁。这种自嘲的结果,只是令人苦笑而已。“杞人惟恐青天坠”是正用典故以自我嘲笑,“精卫难期碧海干”则是反用典故以自我劝慰。小小的精卫鸟衔西山木石想填平东海,人人都认为其志可嘉,诗人却独自强调其效应难验。咏叹小鸟的志高力弱,正是明白自己的无力回天,颇为悲壮。“精卫填海”典故的另解,令元朝遗民扼腕而又无可奈何。这样的自我劝慰,初始仿佛使人明白通达,继而便只能令人更深地叹息而已。

“鸿雁”指一种候鸟,也是《诗经》中一首诗的篇名,又可指灾乱流离之民。经过元末明初的社会大动乱,不少老百姓流离失所,诗人自己也贫穷到“无以葺庐”的地步(见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诗人希望能像《诗经·小雅·鸿雁》篇中所赞美的那样,安集离散的万民,使各得其所。句意显示这美好的愿望并无实现的把握,只能姑且等待着。“山河影在月中看”一句集中表现了诗人对故国的深情。“山河影”指月中阴影。王安石说过:“月中仿佛有物,乃山河影也。”苏东坡也描写月亮说“正如大圆镜,写此山河影”(语出宋何元《渚纪闻(七)·辨月中影》)。在人们眼中月中阴影乃地上山河之影。当时,朝代已由元而进到明,山河早已易姓,张昱在月中所看到的是昔日山河之影,还是今日山河之影?从全诗愁肠百结来看,所见当为昔日山河之影。昔日山河在月中,故国只能在心中。诗人见月中影而思故国,对山河影而述情怀。皓月当空,抬头仰望,情思茫茫,何其忧伤悲凉!

诗中所提的“洛阳桥”建于北宋,横跨在唐宣宗命名为洛阳江的江水之上。唐时江流宋时桥,人在洛阳桥上,会产生世代衰替、山河异色的感慨。中国古代相传古蜀国望帝让贤改国号后,化为了杜鹃鸟,在洛阳桥上闻听杜鹃啼叫,当然令人倍加思念故国。然而,人们仿佛不怎么理会独自凭栏怀旧感伤的人,“洛阳桥上闻鹃处,谁识当时独倚阑”,诗人深深的幽怨在于:像自己这种深怀情愁、隐居多年的人,早已被人们遗忘,自己这种难排难解的故国情、遗老愁,有谁知?有谁解?

全诗情重愁浓,心绪起伏跌宕,伤感忒重,虽然自嘲复自慰,仍无法解脱。诗中多处用典,用得自然贴切而灵活,通过或明或暗、或正或反的典故运用,丰富深化了诗的含义,使诗的语言更曲折,既质朴如话,又意深味厚。整首诗以写情为主,只有首句“雨过湖楼作晚寒”可视为写景,然而仅此一句便天色晦暗,寒凉侵人,为全诗定下了悲凉的基调。

(冯杏实)

文章标题:《感事》原文赏析-张昱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4839.html

上一篇:《题陶处士象》原文赏析-张羽

下一篇:《如此江山清集同王仲玉、陆进之、吕世臣作》原文赏析-张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