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塞、出塞

朱松

序:仆持节朔庭,自燕山向北。部落以三分为率,南人居其二。闻南使过,骈肩引颈,气哽不得语,但泣数行下,或以慨叹,仆每为挥涕惮见也。因作《出、入塞》纪其事,用示有志节、悯国难者云。

入塞

妾在靖康初,胡尘蒙京师。

城陷撞军入,掠去随胡儿。

忽闻南使过,羞顶羖羊皮。

立向最高处,图见汉官仪。

数日望回骑,荐致临风悲。

出塞

闻道南使归,路从城中去。

岂如车上瓶,犹挂归去路!

引首恐过尽,马疾忽无处。

吞声送百感,南望泪如雨。

【注释】

羖(gǔ):黑色的公羊。

荐:通“洊”,再次。

车上瓶:车上挂瓶,内盛油膏,供滑润车轴之用。

【作者】

曹勋:(1098—1174)字公显,号松隐,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特命赴廷试,赐进士甲科。绍兴中,官至昭信军节度使。孝宗朝,加太尉,提举皇城司。卒赠少保,谥忠靖。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

《入塞、出塞》原文赏析-朱松

【赏析】

唐代国势强盛,疆土大拓,故诗人多有投笔从戎之志:“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壮烈的战争场面、瑰丽的塞外风光,激励着诗人,写出了高昂雄放的诗篇:“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李益《塞下曲》)。在读了唐代边塞诗后,再观宋人之作,使人立刻想起《乐记》中的一句名言:“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宋朝国势衰弱,疆域狭小,外患频仍,特别是靖康之变后,偏安江左,对金屈辱妥协,以求苟安。这层阴影,一直沉重地压在宋人心头。唐人强有力的自信、高昂的热情,已不可复得,表现在作品中,也失去了唐诗雄放的精神、豪迈的气概。即使像陆游那样的爱国诗人,也是悲壮而非雄壮,是激昂而非高昂。而更能反映时代面貌、时人心理的,则是曹勋《出塞》、《入塞》两诗,字里行间,充满了掩抑的哀思、凄婉的怨恨。

绍兴十一年(1141)至十二年,曹勋出使金国,迎接高宗母亲韦太后归来,途中目睹北方被占区的宋遗民凄苦之状,羞愤交集,故借《出塞》、《入塞》旧题,以讽当世之事,寄忧愤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首诗可谓白居易《新乐府》的嗣响。

这两首诗,都借被虏女子之口,道出当时被占区人民的羞愤之情、凄凉之况。《入塞》写遗民迎接宋使初入金国时的情状。前四句自述身世,说自己本是汴京良家妇女,靖康之变,被金人掠去。既为金国之虏,生活习惯必然随着改变,无论衣锦的闺秀,还是布褐的村姑,都得毡裘为裳、腥膻为味。金国“妇人以羔皮帽为饰”(洪皓《松漠纪闻》),故诗中女子也头“顶羖羊皮”。入乡随俗,这本是不得已的事。但听说宋使来到,不禁顿感羞惭。这羞,是因自己身为汉人,而作金人装束而羞。但若那时是宋军收复失地,南使安抚遗民,那么这些被掳掠的百姓也将脱掉身上的毡裳,抛掉头上的皮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可实际上这时宋弱金强,即使羞穿此服,也不能不穿。梁启超赞叹杜甫“能用极简的语句,包括无限情绪,写得极深刻。”(《情圣杜甫》)“忽闻”两句,也是言简意深之句。句中没有一点夸张的描述,但把一个胸怀羞惭的女子在迎接宋使到来时那种复杂、悲愤的心情,曲折入微地传达出来。据《后汉书·光武本纪》载,刘秀为更始帝司隶校尉,率部入长安,前来迎接的汉三辅吏士流着泪说:“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西汉不过遭王莽之变,吏民尚有此感,那些宋朝遗民,其追念故国之情,无疑就更加迫切了。“汉官威仪”,对这些遗民来说,是故国的标志,为了能看清它,一个弱女子竟“立向最高处”。诗中所描写的,虽只是一个人的行动,但从中却可看出当时遗民争迎南使的热烈、激动景象。末两句写目送南使去后,数着日子,盼望他们回来,尽管见时别无所得,只是对着冷风,再洒一掬辛酸之泪。这时诗中女子的心情,已不是羞见,也不是图见,而是迫切想望见了。

《出塞》紧接《入塞》,写愁送南使归国之状。起句拈出一“闻”字,与上首“望”字呼应。前两句写南使归去的路程,这本是无关紧要的事,但从中反映了她(他们)情急意切,四处打听之状。想想自己悲苦的景况,转而羡慕车上的油瓶,那油瓶犹能随车返回南方,而自己却依然沦落异地,能不辛酸!这种写法,诗中常有,如王昌龄名句:“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长信词》)被占区的人们,伸长头颈,唯恐使臣从眼前消失,牵挽之意何深!而疾驰的马队,转瞬即无影无踪,思归之心何切!第五六两句,一写被占区的百姓,一写南归使者,但反映的只是一个意思:对故土的怀念。最后两句写南使去后的涕泣之状。“少陵野老吞声哭”(杜甫《哀江头》),身在异族统治之境,纵有大恨,也不能放声大哭,杜甫是这样,宋朝遗民也是这样。但百感交并,又怎能压抑得住?唯有遥望南天,泪如雨下。而南宋使者,自身尚对金廷屈膝,又怎能对同胞有所安慰、有所帮助?眼看同胞凄苦之况,却又无可奈何,只得“挥涕惮见”,又怎能不感到屈辱和羞愤?而造成这种情况的,是由于朝廷的软弱无能,作者之意,自在言外。

这两首诗真实、细致地反映了北方人民强烈的故国之情,诗也写得深婉感人。

(黄珅)

文章标题:《入塞、出塞》原文赏析-朱松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5030.html

上一篇:《答林康民见和梅花诗》原文赏析-朱松

下一篇:《春日》原文翻译赏析-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