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赏析-宋代关于仕隐两难的古诗

首页 > 名篇赏析 > 时间:2022-08-30 09:09 来源:李白古诗网 作者:辛弃疾

【原文】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

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赏析-宋代关于仕隐两难的古诗

【赏析】

这首言愁之作,写得明白如话,然而语浅意深,写出了词人饱经忧患、难以言说的至深人生感慨。

上片写过去。写少年时代为赋新词登楼觅愁、无愁说愁的憨稚情态。下片则转向现在。从“不识愁滋味”到“识尽愁滋味”一字之差,却涵藏了二十多年宦海生涯的痛楚经验。与“爱上层楼”时代无愁觅愁的幼稚相比,现在则是“欲说还休”,想倾诉又倾诉不出来,难以用语言来表达。是什么样的愁苦使语言无法承载?作者未加一字,却耐人寻味:是国耻未雪、壮志难酬的愁苦;是对于国家前景的无比担忧,对于由投降派把持政治造成的世风日下的忧愤;是生命虚耗、时不我待的痛苦……这纷繁复杂又极度浓郁的愁情,虽然使他难以忍受却又无法倾诉。况且,即使倾诉出来,又如何能改变这一现实?于是他只好于结尾故意出之以淡漠的神情。然而读者分明能辨认出:“天凉好个秋”那种仿佛言不及义的措辞中,却字字含愤。作者外示闲淡而中藏悲愤的神态,宛然如见。

全词采用对比式结构和吞咽式抒情,妙在以不言言之。这比那种历历陈说的言情,包孕更深广。而且在美学效果上,也余味更深长。

值得注意的是,本词虽然通篇言说的是一个“愁”字,然而,上片中“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与“不识愁滋味”的“愁”,及“识尽愁滋味”的“愁”并不是一回事。前一个能被少年赋出来的“愁”,是指生命的闲愁和爱情的相思之类,中国文学史上向来不乏这样的篇章,因为这是为平常人所易感者。后一个“愁”,才是我们在上文中剖析的含蕴丰富的愁情,那是唯大英雄才能感受的愁。两者之间在质量和重量上,都不可同日而语,对于作者而言尤其如此。所以他才以一句“不识愁滋味”一笔否定前愁。当然,这否定的目的,也是为了用伸缩法来表情,即通过对前者的否定而突出后者,给读者造成深忧重恨的阅读感受。

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赏析-宋代关于仕隐两难的古诗

【作者名片】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曾聚集两千人起义抗金,之后仕途多舛,最终归隐上饶。1207年,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文章标题: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赏析-宋代关于仕隐两难的古诗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35557.html

上一篇:辛弃疾《水调歌头·汤朝美司谏见和用韵为谢》赏析-宋代关于仕隐两难的古诗

下一篇:辛弃疾《丑奴儿·此生自断天休问》赏析-宋代关于仕隐两难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