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玉楼春·戏赋云山》赏析-宋代关于咏物成趣的古诗

首页 > 名篇赏析 > 时间:2022-08-30 13:09 来源:李白古诗网 作者:辛弃疾

【原文】

玉楼·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辛弃疾《玉楼春·戏赋云山》赏析-宋代关于咏物成趣的古诗

【赏析】

此词名为“戏赋”,带有明显的欢快戏谑色彩,是稼轩瓢泉隐居时期格调乐观、命意不俗的写景之作。

上片首韵劈面一问,问得奇怪。不仅使人如堕五里雾中,以为好端端一座山,真的被什么东西半夜推走了,而且也传出了作者清晨见不到青山时的惊讶、惶惑。这一问,最足以传达抒情者的瞬间精神感受。接着自言自语的回答,写出了他观望四面浮云而恍然大悟的样子。他赋予四面浮云以半夜推山的奇怪行为,设想奇特,又出之以猜度语气,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之中,更增加若干趣味。三四句,通过补叙与倒写,使第一句的奇问有所凭托。又把这补叙出的常时两三峰,纳入今日溪头“走遍”寻觅的视野中来,在一有一无的对照中,写出了作者不见云山的纳闷情状。下片“无中生有”,极柳暗花明之致。换头另辟一境,写西风忽起、浮云过处,东南方一座青山突然在作者眼前凸现,它高大得就像天柱一样直插云天。这里的“瞥起”“忽见”,绘声绘色,写出了瞬息万变的云山风光和作者的惊喜之状。而“东南天一柱”,可以既补写他上片没有交代的山的峻伟形象,也写出了他先被浮云所困未见青山,此时风起云开,猛然举头仰望,更觉青山高峻的情态。这一句“话中有话”,看来简洁而内涵丰富。这丰富的内涵,等到下韵中他拽老僧出场时,显得呼之欲出,而且透出了一股禅意。他以浮云写境,以青山写心:浮云(外境)尽管千变万化,时起时落,但青山(我心)则终究不动,真定有恒。这样,浮云和青山,既可成为佛门参禅入定的有味意象,也可成为作者面对政治风云时“我自岿然不动”的心灵象喻。难怪老僧也笑、词人也喜呢,原来大家都借浮云青山的意象证得了本心。

所谓云山,不过是云来云去、山隐山现的一段景致。措手稍微平钝,则会落入稀松平常之境。但作者却能以夸张渲染的手法、波澜起伏的结构,把景物变幻写得十分可观,足见他的奇趣;同时还赋予这一景物变化以十分蕴藉的理趣,尤其是结尾一韵,故意转出一个老僧来,使云山变化更带有了佛家所言的禅意。

辛弃疾《玉楼春·戏赋云山》赏析-宋代关于咏物成趣的古诗

【作者名片】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曾聚集两千人起义抗金,之后仕途多舛,最终归隐上饶。1207年,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文章标题:辛弃疾《玉楼春·戏赋云山》赏析-宋代关于咏物成趣的古诗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35591.html

上一篇:辛弃疾《兰陵王·赋一丘一壑》赏析-宋代关于咏物成趣的古诗

下一篇:辛弃疾《哨遍·秋水观》赏析-宋代关于咏物成趣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