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白居易古诗)

【钱塘湖春行注释】

早莺:初春时的黄莺。

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

行不足:百游不厌。

【钱塘湖春行译文】

行走在西湖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只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精力充沛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各种颜色的野花使人们眼花缭乱,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住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绿色杨柳下迷人的白沙堤百游不厌。

钱塘湖春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白居易古诗)

【钱塘湖春行赏析1】

本诗是诗人春天去西湖游览后所作,形象生动地展示出西湖初春的美景。钱塘湖,即西湖。

开篇四句由湖上春色写起。诗人先点明环境,然后才开始描写春景。“云脚低”,是指春天湖水上涨,舒卷的白云和碧波荡漾的湖面看上去连在了一起。

三、四句从小处着手,着重描绘了西湖早春时的典型景物。诗人用“几处”、“谁家”而非“处处”、“家家”来形容“早莺”、“新燕”,更符合此时的时令,突出了早春的特征。“争暖树”和“啄春泥”,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后四句中,“乱花”是说花蕾刚刚绽放,还不是很繁盛。但“渐欲”又告诉人们,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时候很快就会到来了。第三句提到了唐时到西湖骑马游春的风俗,“没马蹄”形容浅草嫩绿,将初春景色呈现于读者眼前。最后两句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由衷喜爱西湖的感情。

全诗构思巧妙,诗人从描写景点开始,最后又以描写景点结束,用白描手法将精心选择的景物写入诗中,寓情于景,着力描绘了湖上蓬勃的春意,表现了游湖时的喜悦之情。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遣词造句独具匠心。

【钱塘湖春行赏析2】

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这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确切。

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特出的标志。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上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春天,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诗写景句中贯串成一条线索,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塘苏小小。可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方东树说这诗“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续昭昧詹言》)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象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骀宕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所谓“象中有兴,有人在”;所谓“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是应该从这个意义去理解的。

(马茂元)

【钱塘湖春行赏析3】

杭州西湖是天下胜景,连民间曲艺中都唱“杭州美景盖世无双,西湖岸奇花异草四季清香”。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西湖也是从他开始声名渐著。他有多篇歌咏西湖的诗作,《钱塘湖春行》是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篇。

这首诗没有刻意去展现西湖的湖山美景,只用一句“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了一下西湖的样貌,然后就陶醉在西湖的春天里。诗人骑在马上,沿着湖岸,悠悠荡荡,听到近旁有黄莺在树上发出悦耳的鸣唱,看见不远处有燕子掠地飞过,花花草草都在春光中自由舒展。

诗人没有过多去写西湖的湖山,不等于诗人的眼睛没有去看。早莺、新燕、乱花、浅草,这些寻常景物,正是在西湖的湖光山色里,才格外引人沉醉。读者也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视线从这几样景物上延伸开去,才能看到诗人彼时彼地看到的画面,才能和诗人一起徜徉在西湖的春天里。

【钱塘湖春行赏析4】

白居易这首诗,是江南早春的全景图。

写出全景并不奇怪,因为他在行走。

行走的地方,则是又叫钱塘湖的杭州西湖。

那么,还有比这更能表现江南早春景象的地方吗?

没有。

但是怎么写,却很考功力。

幸运的是,白居易没有让人失望。

诗的开篇看似平常:孤山寺北贾亭西,不过平铺直叙,如实地记录了春游的地点而已。然而接下来的一句便如奇峰突起:水面初平云脚低。水面初平,就是湖面与堤岸刚好平齐。我们知道,秋冬枯水季节湖水是比较少的,春雨之后则开始变得丰满。所以“水面初平”四个字,一下子就把西湖早春的显著特征展现出来了。

何况那初平的水面上还有云。

云是来下雨的。没有雨,湖水不会上涨。但在此刻,高空已经放晴,只有残留的云气贴在水面,与荡漾的波澜连为一体,更显得西施般美丽的西湖风采绰约,如梦如幻。

就连不在眼前的春雨,也写出来了。

这景象,诗人却只用了三个字来表现:云脚低。

于是回头再看开篇,便会觉得起句其实不凡。实际上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两张照片:孤山寺北贾亭西,是横着的,俯瞰的;水面初平云脚低,则是竖着的,平视或者仰拍的。放在一起,早春西湖那碧水初涨、青山新绿、闲云舒卷的山光水色便尽收眼底。

下面的镜头是近景,甚至特写。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诗人漫无目的行走湖边的随时所见,也是他为春天创作的赞美诗。的确,新生的黄莺在树梢歌唱,南来的燕子在屋檐筑巢,原本是早春的寻常现象,白居易却写得满心欢喜。是啊,有多少黄莺儿飞到了阳光下的树枝,那些燕子的新巢又在谁家?这其实是不需要回答的问题。之所以会这样设问,无非是为了表达发自内心的喜悦,以及关切。

所以,“几处”不能改成“处处”,“谁家”不能改成“家家”。

实际上,这两句诗的用字极其认真讲究,比如早莺的早,新燕的新。早莺和新燕,显然比黄莺和燕子更富有表现力,也更能传达对春天到来的敏锐感觉。暖树和春泥也是。其实泥就是泥,哪里有季节之别?然而称之为春泥,就平添了湿润和芳香。这恰恰是春回大地时可以体验到的感觉,我们甚至可以嗅到那气息。

至于暖树,则未必一定就是朝南向阳的树枝或树丛,而是泛指春树。明媚春光之中,所有的树都是暖融融热乎乎的。但,称之为暖树,就像将泥土称为春泥,顿时便有了柔润的感觉。

只不过,春泥湿润,暖树温润。

同样,争暖树的争也非争夺,而是争相。最先感觉到春意的黄莺争相飞向枝头放声歌唱,那是一种怎样生机勃勃的动态,又是怎样暖融融的舒心,喜洋洋的欢快,乐滋滋的鼓舞!

几处早莺争暖树,是温度。

谁家新燕啄春泥,是湿度。

江南水乡湿漉漉的暖春啊!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同样精彩。

的确,春天是百花齐放的。但这个“齐”不是整齐划一,反倒更像是闹哄哄的一拥而上,因此非“乱”字不能形容。乱,并不是杂乱、混乱和凌乱,而是形形色色、多姿多彩和争奇斗艳。它们东一丛西一簇,大的大小的小,或层层叠叠,或星星点点,看似毫无章法,其实自由自在。而这,正是大自然的可爱和可贵。

如此五彩缤纷,当然让人眼花缭乱。不过此刻还是早春,所以只是“渐欲迷人眼”,正如那堤岸的浅草“才能没马蹄”。才能是刚好的意思。渐欲迷人眼,才能没马蹄,就不但有分寸感,而且传达出惬意感了,难怪会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看来,他颇有些意犹未尽。

我们同样如此。

那就再读两首。

【钱塘湖春行赏析5】

作于长庆三年(823)杭州刺史任上。“钱塘湖”乃西湖别名,诗写湖上看到的早春景色。

首联点“钱塘湖”。“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其上有寺,是湖中登览胜地;“贾亭”即贾公亭,为贞元时杭州刺史贾全所建,亦当时名胜。“孤山寺北贾亭西”,即以湖上景点点出西湖,亦暗示春游路线是由湖西北向湖东行进。“初平”谓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地平线上的白云与湖中倒影连成一片,是谓“云脚低”。

中两联赋写湖上早春景色。三、四句通过莺歌燕舞的描写,表现早春大自然刚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时的活力,“早”“新”是句中之眼,“争树”栖息、“啄泥”构巢,是鸟儿在早春、新春的活动。说“几处”,不是处处,说“谁家”,不是家家;然而也非一处一家,无不是表现早、新的诗意。可与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之句比美。

五、六句通过花草的生发,表现方兴未艾的盎然春意。“乱花”“浅草”“渐欲”“才能”,下字极有分寸,虽然草生未密,花未开繁,但都保持着旺盛的长势,显示出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十分喜人。与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同属写早春景色的名句,不过白诗中春色更深一些。

末联点出湖东春色最好处,即烟柳笼罩下的白堤(又称沙堤、白沙堤或断桥堤,后世误传为白氏所筑)。盖西湖三面环山,白堤中贯,总揽全湖之胜,故云。诗用白描手法叙写景物,多用勾勒字面,“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意脉相贯,紧扣湖面早春气象,观察细致,描写准确;全诗笔触舒展流畅,风格清新明快,在唐人七律中创出平易近人一格。

(周啸天)

钱塘湖春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白居易古诗)

文章标题:钱塘湖春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白居易古诗)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5997.html

上一篇: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白居易古诗)

下一篇:七绝·大林寺桃花-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白居易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