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诗人简介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其诗长于五言,多写山林、寺观,意趣清幽。时人对他评价很高。殷璠《河岳英灵集》推常建为首,并推崇道:“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有《常建集》。

注释

①宿:喻夜静时花影亦如睡去。药院:种有药草的院子。滋:繁衍。

②谢时:辞别世俗的牵累,指归隐。鸾鹤群:与鸾、鹤为伍。

【译文】

清溪的深浅无法探测,你隐居之处只有孤云飘浮。松林间露出些许月色,那皎洁的月光照耀着你。茅亭台前花影如眠,种药的庭院长满了青苔。我也将辞谢这纷繁的世俗,隐居西山与成群的鸾凤白鹤为伍相伴。

宿王昌龄隐居-古诗译文赏析(常建)

【赏析】

诗人与王昌龄是同榜进士的好友,诗人只做过县尉,不久便辞官归隐西山,王昌龄却出仕入相。这首诗作于他辞官归隐途中绕道王昌龄入仕前的居所。诗人触景生情,以物喻人,以孤云、茅亭形容其清贫;以清光、松象征主人品格高洁;以花影、药院说明主人栽花种药,隐居而不觉得孤独。诗人在赞美王昌龄居所幽静、水清月明、青松掩映的同时,道出了高洁、幽深、清静的隐逸情怀。

【评点】

本诗是一首写山水的隐逸诗,在盛唐时已广为流传,到清代更受到“神韵派”的青睐。常建和王昌龄虽然是一届进士及第的好友,但官场的经历和最后的归宿却不相同。常建只做过县尉,后便辞官归隐于武昌樊山。王昌龄一直官运不佳,但始终做官,没有归隐。所谓的“王昌龄隐居”实际指王昌龄做官前的隐居地。中进士及第时,王昌龄大约三十七岁。之前,他曾在今安徽含山县境内的石门山隐居,就是本诗中的“清溪”。常建在今江苏盱眙任职,与石门山分处于淮河的南北两岸。辞官回武昌樊山途中,常建游览了淮河附近的石门山。当时,他到王昌龄曾隐居的住所住了一夜。

诗的头两句交代了王昌龄隐居所在。王昌龄的住所在有清溪水流入的石门山上,远远望去,只能看见一片白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是齐梁隐士陶弘景对齐高帝说的。于是,山中白云成了隐者住处的象征,也是其清高品行的象征。诗人之所以写“惟孤云”,清人徐增认为“惟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

中间四句是诗人在王昌龄处所的见闻。王昌龄的住处雅致清幽:“茅亭”周围,屋前松树,屋边鲜花,院里草药。诗人夜宿该处,只见松树梢头,明月朗照,清辉袭来,分外动人。显然,明月不知道主人不在,只有客人,但依然“犹为君”来做伴。这两句在点明王昌龄不在的同时,也表现了隐居生活的情致。在院中散步时,诗人看见路面因久无人住而长出了青苔,但王昌龄养的药草却长得很好。这两句又指出主人不在已很久。于是,一种惋惜和期待的感情涌上了诗人的心头。

最后两句,诗人抒发自己的心志。“鸾鹤群”出自江淹的“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表明诗人想与鸾鹤为伴,终生隐居。“亦”字看似要学王昌龄归隐,但也在委婉地劝说王昌龄归隐。

本诗描写朴实,语言含蓄,引人联想。诗人将比兴寄寓在平实的写景中,通过细致描绘王昌龄归隐处所的景色,赞扬了王昌龄高尚的品格和高洁的隐居生活。

文章标题:宿王昌龄隐居-古诗译文赏析(常建)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0381.html

上一篇:吊王将军墓-古诗译文赏析(常建)

下一篇:破山寺后禅院-古诗译文赏析(常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