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注释

①二十四桥:唐时扬州繁盛,城内共有二十四座桥,后来转为一桥的专名,一名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

【诗人名片】

杜牧(约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属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唐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随后赴江西、淮南、宣歙等地任幕僚,后历任左补阙,膳部、比部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湖州刺史,知制诰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寄扬州韩绰判官译文1】

远望青山隐在蓝天,绿水多么遥远,秋天已经散尽,草木还未凋落,秋夜明月照耀着二十四桥。你在哪里教美人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译文2】

青山隐约绿水悠悠长流,时值深秋,江南草木未凋。皎洁的月光映照二十四桥,你是否还在听美人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译文3】

远望青山隐在蓝天,绿水多么遥迢,江南的秋色即将退尽,花草木叶也将枯凋。二十四桥在这明月照耀的秋夜,美人啊,你在何处教人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赏析-杜牧古诗

【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1】

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到九年(835)初,杜牧在淮南(今扬州)节度使牛僧孺幕中做幕僚时,和韩绰相识,当时韩任节度判官。此诗大致作于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是诗人离开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韩绰死后,杜牧还为他写过一首《哭韩绰》,足见两人感情之深。

前两句回忆江南秋景,点明怀念故人之时节。第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一幅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潺潺不绝。“隐隐”和“迢迢”两字叠用,既写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也隐约暗示着诗人对江南美景的思念和眷顾,以及自己与友人之间那种无法阻隔的思念之情。第二句写虽已深秋,可江南草木未凋,风光依旧,突出了江南之秋的生机勃勃。这与诗人现在所处之地的萧条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因如此,诗人才格外眷恋江南的山水,越发怀念远方的友人,这也为下文做好了铺垫。

最后两句诗化用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点醒寄赠之意。扬州佳景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则是扬州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故称为“二十四桥”;一说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故而得名。“玉人”,既可形容年轻貌美的女子,也可比喻风流俊秀的才郎。从末句中“教”字可看出,此处玉人应该指韩绰。诗人本是问候友人现状,却故意用开玩笑的口吻与友人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在何处教女子吹箫游乐。两人相知之深由此可见。

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历久不衰。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赏析-杜牧古诗

【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2】

这是一首怀念友人之作,杜牧曾在扬州淮南节度使府任推官,此诗为离扬州后作。诗中前两句写江南深秋的景物,可以入画,给人遐想。后两句问韩绰明月之夜在何处教歌女吹箫,实则表示对友人的想念。

杜牧于大和七年(833)至九年(835)在扬州牛僧孺幕,韩绰为其同僚。此诗作于离扬以后。

前两句写江南秋光,包含着忆扬州和故人的情怀。“隐隐”“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山青水长、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暗示着双方相隔的空间距离,宋代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可为之注脚。“草未凋”写江南秋色,清新旷远不同江北,句下寓有眷念旧地的深情。

后两句叙别来怀念之情。乃从扬州诸多美好印象中撷取最不能忘怀的时间——“明月夜”(张祜《纵游淮南》“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地点——“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内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只是一桥相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女吹箫于桥上故名,即使如此,桥名也能给人造成数量上的错觉),以调侃的口吻,询问对方的行踪。此处的“玉人”乃指韩绰,而“教吹箫”又把关于美女的传说阑入,使人感到韩绰的风流倜傥与情场得意,再加上“何处”二字悠谬其辞,令人读之神往。宋词人姜夔七绝《过垂虹》云:“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深得小杜神韵,可以参读。

(王涛周啸天)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赏析-杜牧古诗

【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3】

本诗为月夜怀友之作。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到九年(835年)初,杜牧在淮南(今扬州)节度使牛僧孺幕中做幕僚时,和韩绰相识,当时韩任节度判官。本诗大致作于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是诗人离开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韩绰死后,杜牧还为他写过一首《哭韩绰》,足见两人感情之深。本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也表达了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恋。寓情于景,意境悠远。韩绰:生平不详。判官:唐时节度使、观察使的属官。

诗的前两句回忆江南秋景,点明所怀念故人之背景。第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一幅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潺潺不绝。“隐隐”和“迢迢”两字叠用,既写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也隐约暗示着诗人对江南美景的思念和眷顾,以及诗人与友人之间那种无法阻隔的思念和祝福。第二句写虽已深秋,可草木未凋,风光依旧,突出了江南之秋的生机勃勃。这与诗人现在所处之地的萧条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因如此,诗人才格外眷恋江南的山水,越发怀念远方的友人,这也为下文做好了铺垫。

后两句诗,诗人化用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点醒寄赠之意。扬州佳景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则是扬州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故称为“二十四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在桥上吹箫而得名。“玉人”,既可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也可比喻风流俊秀的才郎。从末句中“教”字可看出,此处玉人应该指韩绰。诗人本是问候友人现状,却故意用开玩笑的口吻与友人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在何处教女子吹箫游乐。两人相知之深由此可见。

这首诗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历久不衰。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杜牧与韩绰曾在扬州节度使府共过事,来往当很密切,作者离开扬州后,对他很想念。想象友人在远方的秋景,表达思其地也思其人的心情。化用二十四桥美人吹箫的典故,探问友人近况如何。在怀人诗中,这种写法别开生面,故为后代词家不断引用。

文章标题:《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赏析-杜牧古诗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0932.html

上一篇:将赴吴兴登乐游原-古诗译文赏析(杜牧)

下一篇: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古诗译文赏析(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