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翻译赏析,(宋)辛弃疾词作赏析

首页 > 名篇赏析 > 时间:2022-06-08 11:37 来源:李白古诗网 作者:辛弃疾

太常引

建康中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翻译赏析,(宋)辛弃疾词作赏析

辛弃疾生平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初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舍生,号辛党。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中原起义军烽起。弃疾聚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奉表南归。高宗于建康召见,授右承务郎,任满。改广德军通判。乾道四年(1168),通判建康府,上《美芹十论》、《九议》,力主抗金并提出不少恢复失地的建议。乾道八年(1172)知滁州。淳熙元年(1174),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迁仓部郎官,出为江西提点刑狱,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五年(1178),召为大理少卿,出为湖北转运副使,改湖南转运副使。又改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淳熙八年(1181),台臣王蔺劾弃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落职,卜居上饶城北之带湖,筑室百楹,以稼名轩,自号稼轩居士,自是投闲置散凡十年。绍熙三年(1192),起为提点福建刑狱,次年,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以谏官黄艾、谢深甫论列,丐祠归。所居带湖雪楼毁于火,徙铅山期思之瓜山下,家居瓢泉长达八年。嘉泰三年(1203),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于会稽创建秋风亭。四年,改知镇江府。开禧元年(1205),复以言者论列,奉祠归铅山。开禧三年,年六十八,葬铅山南十五里阳原山中。德祐元年(1275)追谥忠敏。平生以气节自负,功业自许,谋猷略远,然谗摈销沮,南归四十馀年间,大半皆废弃不用,故陈亮《辛稼轩画像赞》叹为“真鼠枉用,真虎不用”。其胸中古今,用资为词,激昂排宕,别开生面,不可一世。《宋史》有传。有《稼轩集》,又有《稼轩奏议》一卷,均佚。

今人辑有《稼轩诗文钞存》。词有四卷本《稼轩词》及十二卷本《稼轩长短句》两种。《四库总目提要》云:“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翦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注释】

①金波:指月光。

②飞镜:比喻月亮。

③姮娥:指嫦娥,月宫中的仙子。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译文】

皎洁的月亮在天空缓缓移动,洒下晶亮的光芒。若它是一面腾空翱翔的明镜,那一定是经过了重新打磨。我举杯问嫦娥,我满头白发垂垂老矣,该怎么办呢?

我还是乘着浩荡的秋风去万里长空吧,那里应当无拘无束,随目所即,都是我日夜担忧的大好山河。我应砍去月桂之树,让月亮的清光更多地洒向人间。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翻译赏析,(宋)辛弃疾词作赏析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鉴赏】

这是一首抒怀之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中秋的晚上,表现了词人对事物追求完美的心态和理想。词人为了祖国的统一,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但根本无人采纳他的建议。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只能通过诗词来抒发内心的感受。正是由于这种苦恼,使得当时35岁的词人竟发出了“被白发欺人奈何”的慨叹。

在上片中,词人借助传说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情怀。在中秋月夜,望着天上的月亮,词人不禁想起吃了不死之药飞升月宫的嫦娥和月中五百丈高的桂树。借助这两则和月亮有关的传说,词人表达了对阴暗政治现实的愤懑以及自己的政治抱负。词人一生志在恢复中原,然而理想却在残酷的现实中破灭。看着皎洁的月光,想到自己未建功业而早生华发,词人不禁发出了“被白发欺人奈何”的感叹,体现了英雄报国无门的愤懑心理。

在下片中,词人通过更加离奇的想象,直接而强烈地表现了其现实理想,揭示了词的主旨所在。将月光遮住的“桂婆娑”指的是给人民带来黑暗的婆娑桂影,暗指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和金人的势力。“斫去桂婆娑”具有更广泛的意义,象征着将黑暗扫除,给人间带来光明。

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化解了现实的苦闷,实现了理想,使这篇优秀辞章具有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翻译赏析,(宋)辛弃疾词作赏析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词作赏析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从这首词的内容看,此词可能是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但他的建议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总之,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他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实现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特点,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

文章标题:《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原文翻译赏析,(宋)辛弃疾词作赏析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6337.html

上一篇:《喜迁莺·赵晋臣敷文赋芙蓉词见寿,用韵为谢》原文,(宋)辛弃疾词作赏析

下一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原文,(宋)辛弃疾词作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