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题解】

开元二十二年(734),李白出游襄阳,拜访了以举贤著称的韩朝宗,在《与韩荆州书》一文中,他说自己“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希望韩朝宗举荐自己,但没有结果。开元二十三年(735),他应元演之邀,北游太原。第二年返回河南,与友人元丹丘、岑勋在嵩山南麓颍阳山置酒相会,《将进酒》即此时所作。也有人认为,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一载(752)。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李白好饮,也善饮,留下了很多与酒有关的名篇。杜甫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意为“劝酒歌”。古代的歌词,有以饮酒放歌为言的,有以濡首荒志为戒的。李白同样是借酒抒怀,“填之以申己意”。

将进酒-原文句解诗意赏析-李白诗词

【句解】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和朋友相聚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于是借黄河水以起兴。你难道没有看见,汹涌奔腾的黄河之水,有如从天上倾泻而来?它滚滚东去,奔向东海,永远不回还。你难道没有看见,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早晨还是满头青丝,晚上已变得如雪一般。

诗篇发端用两组排比长句,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阔大,仿佛天风海雨迎面扑来。前两句从空间上放大,后两句从时间上压缩。诗人写黄河,总是极尽其宏大气魄和浩大声势,如“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等,基调是壮。这次却有“不复回”之叹,可谓壮中有悲。那是因为融入了年华易逝之感。以流水喻时光易逝,古已有之。如《论语》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汉乐府《长歌行》说:“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其时李白正值青年,并非“白了少年头”,而顾镜自悲,是在说人生易老,一朝一暮,何其快也。回首往事,功业未成,更易有人生短促的悲叹。但这种悲叹,在李白笔下,颇有慷慨豪迈之意,不是凄凄惨惨,而是呼号奋发。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悲叹虽然不免,但悲观不是李白的性格。在他看来,“白发如丝叹何益”。虽然政治理想不如意,但难道因此而消沉吗?人生得意之事,又哪里只是这一点呢?得意也罢,失意也好,都要尽情享受生活每一天。与朋友聚会畅饮,即是“尽欢”之一。因此他说:人生在世适意高兴之时,就应尽情欢乐,切莫让金杯空对皎洁的明月。

这种豪情,不仅是性格使然,也来自诗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自信,他说:既然老天造就我这栋梁之材,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即使散尽了千两黄金,也会重新得到。这一方面表明诗人渴望用世,同时又说明怀才不遇。不过他相信,一旦时机到了,自己就会志得意满,大有作为。这种乐观自信的精神、慷慨激昂的气概,一直伴随诗人终生。

诗人曾“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后来“黄金散尽交不成”。虽如此,他并不以为意,他坚信自己终有用世的一天,因此即使“千金散尽”,身无分文,乃至一时潦倒,又算得了什么。

既如此,在这相聚的时候,就该烹羊宰牛尽情欢乐,一定要喝上三百杯。诗人豪情毕现,他要于酣畅淋漓的痛饮中,享受人生快意。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诗人兴之所至,禁不住要歌之咏之:岑夫子,丹丘生,请快喝呀不要停,我为你们唱一首歌,请你们侧耳为我细细听。“杯莫停”,有的版本作“君莫停”。

这一段短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正如席间劝酒的话,具有生活色彩。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

岑夫子、丹丘生,都是李白的好友。岑勋生平不详,曾隐居在河南鸣皋山。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李白和他的交往很深,在《李太白全集》中写给他的诗多达十余首。从“畴昔在嵩阳,同衾卧羲皇”来看,两人曾共同隐居过一段时间。嵩阳,即嵩山之阳,这是元丹丘的主要隐居地。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馔玉”形容食物像玉一样精美。这里借指达官贵人。诗人说:在钟鼓齐鸣中享受丰美食物的豪华生活,并不值得珍贵,我但愿永远沉醉而不再清醒;自古以来,那些圣贤无不感到孤独寂寞,惟有寄情美酒的人才留下美名。

诗情至此,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激愤。“钟鼓馔玉”的生活,诗人不以为然,言下之意,一些人虽然富贵如此,却无德无能;以他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却怀才不遇。然而,现实如此,他又能怎样呢?既不愿在清醒中痛苦,则只好在醉酒中寻求解脱。看看那些古来圣贤,又有多少得遇知音,为人赏识呢?说古人“寂寞”,其实也是在说自己寂寞。既如此,还不如逃于醉乡,快快活活。“饮者”,决非一般酒徒,而是酒中圣贤。“惟有”,不过是愤激之辞。自己虽然一时寂寞,做个无奈的“饮者”,但诗人坚信,以己之才,定会留名于世。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大概是作为主人的元丹丘,恐怕李白饮酒过多,便故意说没有钱买酒了,李白却不肯罢休。他反客为主,豪放之态毕现:陈王曹植过去曾在平乐观大摆酒宴,即使一斗酒价值十千也在所不惜,只为着尽情欢乐嬉戏;主人啊,你为什么说钱不多呢,只管去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畅饮;这五花宝马、千金狐裘,且叫孩子拿去换回美酒,我要与你们豪歌痛饮,消解这万古烦愁!

三国时的曹植曾被封为陈王,他才华横溢,但常常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能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后又遭兄、侄猜忌,虽志向远大,终究郁郁不得志,死时年仅四十一岁。李白既欣赏其人,又同情他的遭遇。曹植《名都篇》中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两句,写的是一个贵族青年,无所事事,只有以斗鸡走马,歌舞饮酒为乐,借以消遣岁月。实际上写的就是他自己,抒发不受重用的怅怨之情。李白在诗中用“陈王”故事,暗中也有这个意思。“平乐”,观名,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

情犹未已,突然又迸出最后一句,与开篇之“悲”相呼应。“万古”,言愁的深广,非一人一时一事之愁,而是古今皆有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痛苦与忧愁。“五花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言其名贵。

【评解】

历代文人借酒浇愁虽然屡见不鲜,但表现得这样旷达,这样豪放,却很少见。诗人一方面感到青易逝,功业未成,因而自悲自叹;一方面又觉得来日方长,此生大有可为,故又自慰自解。于是诗中就出现了明暗交织、悲欢杂糅的调子。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即根源于此。

此诗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收笔于“万古愁”,回应篇首,有气势,亦有曲折。通篇以七言为主,而杂以三、五、十言句;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节奏疾徐尽变。《唐诗别裁》说:“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正是。南宋著名文学评论家严羽说:“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

将进酒-原文句解诗意赏析-李白诗词

【诗人名片】

李白简介

李白的诗,传诵千古。他的家世和出生地,还是一个谜。

现在一般认为,李白生于唐长安元年(701),卒于宝应元年(762)。关于他的出生地,一说生于蜀中(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中亚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尽管尚有争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从五岁到二十五岁期间,一直生活在蜀中。说他的故乡是四川,是没有问题的。

李白的父亲没有做过官,可能是一个富商。李白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六甲”是计算年月日的六十甲子,也用于小孩识字。“百家”是诸子百家的各类杂书。从李白诗文中所引词章典故来看,他读的书的确是很多的。

在读书之外,李白还学习剑术,大概水平还不错。他的一位朋友魏万曾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后来漫游时,李白可能常常佩剑在身,同为“饮中八仙”之一的崔宗之就说他“袖有匕首剑”。

大约十八岁时,李白在家乡附近的大匡山,跟随一位名叫赵蕤的隐士读书学习。赵著有《长短经》一书,主要论述王霸之道,研究帝王统治之术。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李白与山林禽鸟相亲,没有下山进过城,后来他时而想过问政治,时而想隐退,多少受过赵蕤的影响。

二十岁时,李白出游成都,上过峨眉山、青城山,到过川东一带。巴山蜀水是他终生的记忆和财富,给了他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故乡的月亮同样让他念念不忘。这些都是他诗歌中很重要的意象。

李白的整个青年时期,正是唐王朝的全盛期,即历史上所说的“开元盛世”。李白一生,对政治是有很大热情的,但他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走科举的道路,而是采取了另外一种也很时兴的方式,即漫游、干谒。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同时,广泛结交朋友,拜访公卿名士,以提高声望,求得仕进。

大约在二十五岁那年,李白离开蜀地,开始了漫游生活。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家乡。此后,但凡提到蜀地,他都有一种浓烈的故乡情怀。到了晚年,他更是思念不已,就像他在《宣城见杜鹃花》中所流露的:“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李白由水路经巴渝,出三峡,游历了今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而后继续东游,到达今江苏南京、扬州,浙江绍兴等地。他一路游览山川奇景,写了不少好诗,大多自然清新,如童稚般脱俗与率真,可见其心怀之清朗,情感之澄明。这一时期,吴越民歌的风韵,给了他新的创作营养。

初次远游的李白,意气风发,广事交游,轻财好施,他后来说:“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开元十五年(727),二十七岁的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入赘许府,妻子是唐高宗时的宰相许圉师的孙女。李白在这里住了大约十年。这一时期,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中,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与人生愿望:“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范蠡)、留侯(张良)浮五湖,戏沧洲。”

开元十八年(730),李白初入长安,寄居在城外的终南山中,想走一条由布衣而至卿相的“终南捷径”。他奔走于王公贵人之门,希望得到引荐,却四处碰壁。因交友不慎,他曾和一批市井少年浪游于长安。最后,李白不得不怏怏而去,沿黄河东下,先后漫游了洛阳、太原等地。

李白在安陆呆的日子并不很多,他常常以诗酒会友,在游襄阳(今湖北襄樊)时,结识了隐居在鹿门山中的孟浩然。更多时候,他四处游历,结交官员名流,时而上书自荐,时而赠诗抒怀,时而面见陈情,通过种种努力来展示自己的才情和政治抱负,但这一切的努力都没见效。这一时期的生活,李白自称为“酒隐安陆,蹉跎十年”,颇为恰当地概括了他的心境和处境。

十年漫游,李白感到了从政的艰难,体会到人生道路的坎坷。他写下了很多重要的作品,其中乐府歌行呈现出江潮汹涌之势。在很多诗篇中,他显得有些焦灼和烦闷,在对理想的憧憬中,伴有不安和茫然;在自信进取的豪情中,鼓荡着不平之气。

大概在三十七八岁时,不知由于什么原因,李白将家迁往山东。最常住的地方可能是任城(今山东济宁)。由于许氏夫人病逝,李白在这里与一位姓刘的妇人结了婚,后来又离异。在山东之初,他常与孔巢父等人相会于徂徕山,纵酒吟诗,人称“竹溪六逸”。

李白曾自述“我家寄东鲁”,寄了大约二十年。但他本人呆的时间不多,他是闲不住的,仍然到处去游历;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

天宝元年(742),玄宗皇帝下诏,命李白入京。李白时年四十二岁,初闻征召,喜出望外,他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中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在朝中任职的名士贺知章一见到他,就说其诗“可以泣鬼神”;又读其《蜀道难》,呼为“谪仙人”。李白声名更是大振。当时玄宗对他也颇欣赏,召见于金銮殿,命待诏翰林。

李白风光了一阵子,自己也颇以为荣,他以为施展才能的机会来了。但他很快发现,所谓待诏翰林,实际上就是做个以文学词章而备顾问的侍从,一个皇帝的高级清客而已。玄宗只是让他侍宴陪酒,写些应酬歌颂文章,并没有重用他的意思。这与他的理想可谓大相径庭,于是渐渐流露出失望和厌倦情绪。他常和贺知章等人狂放纵酒,号称“饮中八仙”。后来杜甫曾这样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大概因为恃才傲物,李白得罪了一些权贵,遭到排挤和非议,渐渐被皇帝疏远。

李白自知不为朝廷所容,就在天宝三载(743)春,上书请求“还山”,玄宗以其“非廊庙器”,赐了些钱,把他打发走了。李白临行前后,赋诗多首,或怨愤不已,或恻怆难平;虽有诀别之辞,也有恋朝之情,其痛苦远甚于初入长安离京之时。

在长安呆了两年,李白置身于社会的最高层,经历了由大喜而大悲的重大转折,这不能不对他的心境与诗风产生重大影响。他先前作品中的亮色调已经有所减淡,开始变得郁怒,显得更为沉厚。他对现实的观察,虽不能说已深刻,但至少已有些厚重与苍劲。这一切预示了在以后的十年中,他风格的重大转变。

告别帝都之后,李白重又踏上漫游之路。途经洛阳时,认识了比他小十一岁的杜甫。后又与杜甫、高适一起畅游梁、宋一带。

从天宝三载到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一直处于漂泊之中。这就是史料所说的“十载漫游”,也就是李白自己所说的“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梁园即今河南开封。李白在这里最后一次结了婚,其夫人宗氏是武后朝的宰相宗楚客的孙女。李白的子女仍居东鲁。李白以这两地为依托,但都没有久住,他往南到过吴越,往北去过幽州,有不少地方,如金陵等地,则是旧地重游。他的漫游,一是求仙访道,一是寄情山水,此外也是寻求为国效力的机会。

与第一次漫游相比,李白这一时期的出世思想重了许多。他在离开京城的那一年,就在齐州(今山东济南)入了道籍,还炼丹烧药。但神仙不能解决他的问题,回东鲁旧居后不久,他大病了一场,当是身心交瘁所致。道教对他而言,更多的是失意之中的精神寄托。在他心里,隐与仕的矛盾时常交织着。

这一时期的李白,生活是窘困的,“归来无产业,生事如飘蓬”;心情也很悲愤,“摧残槛中虎,羁拽鞯上鹰”,但始终没有丧失他的乐观和自信,也没有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他相信自己“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他渴望有朝一日能够重新得到朝廷的任用。

在漫游当中,李白对社会现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对权奸擅权、朝政昏庸、国是日非深感忧虑和不安。表现在诗中,他已从基于一己的朦胧的焦躁不平,开始进入家国之忧的更开阔也较为沉厚的思索。

天宝十三载(754),李白在扬州与魏万(后来改名魏颢)相识。为了寻访李白,魏曾追寻数千里。李白似乎很欣赏他,将诗文交给魏万,请他日后编集作序。魏万考中进士后,将李白的诗文编成《李翰林集》,并撰写了序言。可惜这个集子如今已不存,留下来的只有魏万的那篇序言。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战火迅速蔓延及河北、河南。李白携宗氏夫人出逃南奔,开始往越中避难,不久即隐居于庐山。李白一路写了许多诗篇,表达了对乱军的痛恨,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担忧。

天宝十五载(756),玄宗奔蜀。太子李亨于七月在灵武即帝位,是为肃宗,改年号为至德。同年,唐肃宗的弟弟永王李璘以抗敌为号召,率军沿江东下,途经九江时,永王派人三次上山请李白入幕。李白出于报国立功的愿望,想趁机实现平生大志,于是应邀,谁知不幸从此随之而来。永王与肃宗发生矛盾,不久演变成为内战,永王兵败被杀。李白也因此获罪,被捕入狱。时为至德二年,李白在幕中不过一月有余。

在狱中,李白多次写信辩白,夫人宗氏也为他多方奔走,总算暂时获释。但不久,李白以“从璘附逆”罪再度入狱,被判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

至德二年(757)十二月,李白从浔阳出发,沿长江而上。这时他已经是五十八岁的老人了,报国无门,反而获罪,心情之悲苦可想而知。李白在途中苦熬了约一年,于肃宗乾元二年(759)春,行至四川奉节,朝廷因天旱而大赦天下,李白怀着“旷如鸟出笼”的喜悦,迫不及待地乘船东下。

李白东归后,来往于宣城、金陵等地之间。这时他虽预感到政治理想不可能实现了,但仍密切地关注着时局的发展。上元二年(761),大将李光弼率兵出征东南,李白当时正在金陵,准备参军平叛。这时他已经六十一岁了。终因年老多病,不得不半途折回。诗人沉痛地慨叹道:“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

宝应元年(762),李白到安徽投靠当涂县令李阳冰。同年十一月,诗人在贫病交加中悲愤地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二岁。死前有绝命诗《临路歌》一首,自比大鹏凌空,中天摧折,但仍相信他激起的余风足以流传万世。李白临终前托付李阳冰将其诗文整理编集并作序。

也就是这一年,玄宗、肃宗相继死去,新登基的代宗下诏任命李白为左拾遗。然而此时李白已不在人世。除“李翰林”外,李白因此还有一个别称“李拾遗”。

李白一生的最后几年,穷愁潦倒,生活十分凄凉。因从政而遭流放,是他一生中遭受的最惨痛的打击,也是他最痛苦的一个时期。他自己曾在流放途中说:“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然而切莫以为诗人的晚境只是愁苦潦倒,至少他意气并未随不幸而衰竭。这一时期,是他五言大篇,尤其是“选体”五言创作最丰的时期。不仅篇制宏大,而且融入了他七古长篇的气势,或张扬军威,或鸣冤呼屈,或请命自述,或纪行感怀,都似挟雷霆,似裹风雨,成为诗歌史上的一种奇观。这一时期,他的七绝更进入了炉火纯青的化境。俊爽奇逸一如其前,同时寓精严于自在,信手拈来,功力尤深。

李白卒后,初葬龙山。元和十二年(817),也就是李白去世五十五年后,他好朋友范伦的儿子范传正来到宣州,寻访李白的后裔。李白的两个女儿告诉范传正,李白生前最喜爱谢朓常去的谢家青山,她们希望能把墓迁到那里去。范传正满足了李白生前的心愿,将墓由龙山东麓迁至青山之阳。龙山、青山都在淮南,具体为何处,现在仍有争议。范传正撰写了一篇《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的铭文,随后他又重新收集李白遗稿,编成文集。遗憾的是,他编的文集以及魏万编的《李翰林集》、李阳冰编的《草堂集》都没能流传至今。

李白的诗文现存者有诗九百多首,文六十余篇。李白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说,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诗风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李白的诗歌充满热烈的人生之恋,他的诗往往于旷放中洋溢着童真般的情趣。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

明代的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李白的诗歌“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的确,在创作的过程中,诗人的感情往往如喷涌而出的洪流,不可遏止地滔滔奔泻,其间裹挟着强大的力量。因此,在诗体的选择上,他较少运用多有限制的律诗,而偏爱便于纵横驰骋、随意抒写的以乐府体为主的古诗,尤其是七言歌行。而且,这一类诗体在李白那里,比前人更为放纵自由。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是盛世的歌手。他的诗歌以蓬勃的浪漫气质表现出无限生机,成为盛唐之音的杰出代表,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初唐以来诗歌革新的历史使命。李白和杜甫,把中国诗歌艺术推向顶峰,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将进酒-原文句解诗意赏析-李白诗词

文章标题:将进酒-原文句解诗意赏析-李白诗词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8654.html

上一篇:春夜洛城闻笛-原文句解诗意赏析-李白诗词

下一篇:蜀道难-原文句解诗意赏析-李白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