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田园居·其二》(野外罕人事)原文赏析-陶渊明古诗-魏晋诗歌

首页 > 名篇赏析 > 时间:2022-06-23 01:34 来源:李白古诗网 作者:陶渊明

归田园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释】

1、人事:指与人交结往来。

2、鞅: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这句是说居处僻陋,车马稀少。

3、墟曲:犹“乡野”。曲,隐僻之地。此句一作“时复墟里人”。

4、披:拨开。

《归田园居·其二》(野外罕人事)原文赏析-陶渊明古诗-魏晋诗歌

【鉴赏】

这篇原列第二首,写隐居之后交游稀少,一切尘俗杂虑都已屏绝,所关心的只是桑麻。

《归田园居》诗共五首,这是第二首。一般认为诗约作于诗人自彭泽归隐后的次年,诗人时年四十二岁。此首以弃绝世俗、乐田园清静之趣为旨归,语意平淡自然而韵味深长,体现了平静的田园情调和人情习俗,而诗人摒弃世俗、安于田园的情怀,也于中可见。

诗人归隐,是因为厌恶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污浊的世态人情。他归隐到郊野僻巷,远离官场尘嚣,少有世俗交往,可以说得到了暂时的解脱。可是这种地僻人少、绝交息游的隐居生活,一般说还只是表面的,只有从内心弃绝“尘想”之后,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超尘脱俗,返璞归真。而诗人“绝尘想”的怀抱,正是关键,因此诗人就可算得上是真正隐居的田园诗人,与“身在江湖,心怀魏阙”者绝异。诗的前四句,诗人不仅表明了自己的胸怀,也描绘出一幅清静的田园居处,这就是他的“田园居”:郊野僻巷,柴门紧闭,没有车马往来,没有世俗交往,空室无物,生活简朴。这确实是一幅具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隐居图,隐者是清心寡欲的高人,而非碌碌庸俗之辈。其居处令人神往,其人令人钦仰。

接着写田园生活,但也未离开“绝尘想”之意。诗人隐居之后,并不是和一切人断绝往来。他只是和官场中人息交,和农夫野老还是彼此往来的。所谓“共来往”,正是指和农夫野老的相互交往。农夫野老比较淳朴,也不了解社会现实和世态人情的黑暗污浊,所以相见后只谈庄稼,不言尘杂琐事。这正与诗人“绝尘想”的心意相合。正因为言谈投机,所以能够常常交往。诗人在此通过与农人的交往谈说,又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淳朴的田园习俗图景:虽然是村野,野草茂密,但人们却乐于经常交往;见后谈笑不厌,但却只谈庄稼生长如何,不及世俗人情。淳朴善良的人物,单纯无杂的情怀,粗杯淡茶的供设,画面粗勾淡描,其情其景,可以使人想见。诗人用笔不多,却使人感到平淡中有味,简朴中意长。

最后,诗人又转笔于自己的田园、桑麻上:田园一天天开垦扩大了,庄稼一天天长高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其乐于田园生活,安于田园清静的情趣,也于中可见。但是诗人却有所担心,万一风霜雨雪早至,庄稼岂不同野草一样零落,一年的辛劳岂不白费,喜悦岂不化为泡影?诗人在此一箭双雕,表面上在说庄稼,实则在为自己的平静生活忧心,即担心被迫重返仕途,再被染于污泥浊水之中。用笔隐曲,但却贴切而不离田园本色。语虽平淡无奇,但却余味不尽,令人产生遐想。

(孙其芳)

《归田园居·其二》(野外罕人事)原文赏析-陶渊明古诗-魏晋诗歌

【诗人名片】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的祖和父都做过太守,但在他少年时代生活就是贫困的。他自己曾做过几次小官,时间都很短。最后一次出仕做彭泽令是在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元年(405),在官八十几天就辞职归去。从此隐居躬耕,过了二十年的田园生活。他之所以退隐,固然和他天性淡泊,不受羁束有关,但主要还是因为当时政治黑暗,仕途污浊,使他厌恶。他的许多好诗是写农村生活和他在躬耕中体验到的人生道理,大都自然深厚,亲切有味。他也有少数诗篇说到政治,或表示他的政治理想,见出他对于世事并不曾遗忘或冷淡。

文章标题:《归田园居·其二》(野外罕人事)原文赏析-陶渊明古诗-魏晋诗歌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9773.html

上一篇:《归田园居·其一》(少无适俗韵)原文赏析-陶渊明古诗-魏晋诗歌

下一篇:《归田园居·其三》(种豆南山下)原文赏析-陶渊明古诗-魏晋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