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出塞

《送别出塞》陈子昂

平生闻高义,书剑百夫雄。

言登青云去,非此白头翁。

胡兵屯塞下,汉骑属云中。

君为白马将,腰佩騂角弓。

单于不敢射,天子伫深功。

蜀山余方隐,良会何时同。

陈子昂《送别出塞》赏析-为自己呐喊

送别出塞赏析

前文在论述《饮马长城窟行》时提到:隋炀帝杨广这个不合格的掌舵人将中国文学史这艘船逐渐驶向萎靡的宫廷风。同时,这种浮华的宫体诗也预示着必须有人转回舵轮,改革已成不可阻挡的事实。终于在唐初,这批人出现了:“初唐四杰”首掀改革之风,他们反对鼓吹盛世、歌舞升平的无病呻吟,反对“上官体”;他们引领唐初诗歌从宫廷走向民间,走向人民,以至更广泛的“接地气”的题材。他们在风格上主张“雄健”、“壮阔”,接近于“魏晋风骨”。但是他们的改革还不彻底,像《滕王阁序》等还有很明显骈赋、对偶等齐梁遗风。所以,“初唐四杰”是唐初文学新旧时期的过渡人物,他们只是揭开了文学改革的序幕,这时候,“诗骨”陈子昂出现了,同时带着“清晰而透辟的理论主张”和一批优秀的实践作品。

本诗虽不是诗人最著名的代表作,但从风格来看,无疑是诗人最为豪迈的作品。史载,陈子昂少年任侠,好击剑,年十八伤人,弃之习文,“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赅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遂入京,因“胡琴事件”名声大噪,时人赞其“必为海内文宗”。不久,中进士,又因故见疑于高宗,渐远之;及武则天出,叹其才,授以麟台正字,擢右拾遗。后随武攸宜出塞征契丹,也算是亲历战争之人,这首诗是他为当时的一位姓陆的将军送别而作。

“平生闻高义”四句,看似在写这位将军的勇猛,实则写出自己生来喜欢“高义”的志向。这位将军不但文武双全“书剑百夫雄”,还有高风亮节。如果有人让他谋求升官发财,他则会说,如果早那样做,就不是现在这样的“白头翁”形象了。

“胡兵屯塞下”四句,描写的是战争背景和这位将军飒爽的英姿。在当时,匈奴已经屯兵在云中这个属于唐朝的领地。国土被敌人占领,怎能不去收复?这也是这位将军出塞的目的,也是诗人送别的缘由。而这位将军骑着白马,腰中佩带着宝剑、红色角弓,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这位将军取得了多大的战绩呢?

“单于不敢射”就是答案。匈奴的首领单于见到我们的将领竟不敢开弓,可见我军的威仪之强!这也就是天子派白马将军出征的理由,他相信将军一定会得胜归来,为他把庆功宴都准备妥当了!

说到这里,该说的说得差不多了,可是诗人还有些不舍:我刚刚来到蜀山隐居,不知道何时能与君再相逢啊!

陈子昂为陆将军送行,何尝不是为自己呐喊!他心中也有出塞征伐的强烈愿望。在被武则天升为右拾遗后,他终于有了出征的机会。公元696年,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等率军攻陷营州,武则天派武攸宜率军进行征讨,而陈子昂则在武攸宜幕府中担任参谋一职,终于得以随军出征。但武攸宜并非那位《送别出塞》中的将军,不但胸无谋略,还刚愎自用。陈子昂的合理建议不但多次遭到武攸宜的拒绝,气愤的武攸宜还把陈子昂降为军曹。面对接连的打击,心中的悲愤无以为泄,恰巧登上蓟北楼,看到眼前之景,写下了《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样看来,诗人的《送别出塞》看似在写一位别的将军,其实也有自己的影子。人们往往记住的是陈子昂“独怆然而涕下”的伤悲,可曾知道他使“单于不敢射”的豪情!

除了政治上的抱负,在文学上,陈子昂反对初唐时期浮艳的诗风,而力主“汉魏风骨”,因此如《送别出塞》这样的诗篇中可以看见他的朴质、激越和豪放。这样标志着初唐诗风的转变,一个杰出诗作成批出现的高潮即将到来。

文章标题:陈子昂《送别出塞》赏析-为自己呐喊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33804.html

上一篇:杨炯《从军行》赏析-深入骨髓的好豪迈

下一篇: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只恨遥遥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