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山中送别译文】

在深山中送别了好友,太阳落了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山中送别-古诗译文赏析(王维)

【山中送别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题材非常普通,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两字大做文章,而仅仅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和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明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恋恋情怀。

本诗一开头就告知读者诗中人已送别了友人。诗人将送别时道别的场景、不舍分别的情怀,以一个“罢”字轻轻带过。第二句,诗人从诗中人白天送别友人忽然转写“日暮掩柴扉”,则是略去了一个很长的时间段。在这一时间段内,诗中人又有哪些感想呢?在将生活剪接进诗中的时候,诗人剪掉了这些内容,皆作为暗场处理掉了。

对别离有体会的人都了解,行人即将远去的时刻固然让人黯然神伤,然而寂寥惆怅之情常常会在分别后当日的日落时分再次袭来,而且愈加强烈、深沉。在这离情别绪最难排解的时候,心中是“剪不断”,笔下是“理还乱”,但诗人在此却仅用一个“掩柴扉”的动作带过。这是居住在山中之人每天日落都要做的平常小事,看上去好像和白日送别并无关联。而诗人却将这原本互无关联的两件事联系在了一起,让这原本每天重复的动作显示出和昔日不一样的意味,将离情别绪寓于字里行间。读者自然会从中体会到诗中人的孤独、寂寥、惆怅、迷惘;同时亦会联想到,日落后就是漫长的黑夜,在关上柴门后诗中人又将怎样度过这长夜呢?此句外保留的空白,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引人遐思。

诗的第三、第四句,是从《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两句脱化而来的。然而原句是对游子远去已久而仍不归来的感叹,诗中这两句则是诗中人在和友人分别的当日就担心其久久不能归来。“归不归”这句问话,按理说应在道别时向友人提出,此处却让它在友人已去、日落掩门之时才浮上诗中人的心头,成为一个并未问出口的悬念。这么写就不再是一句道别时照例要说的话,而是送别后诗中人内心感情的表露,说明其直至日落时分还被离愁所牵扯。尽管刚刚分别,他已经开始担心友人久久不能归还,盼望友人能早早归还。诗的开头从送别写到“送罢”,从“送罢”写到“掩柴扉”,中间跨越了两个时间段;而此处,诗中人在送别当日的日落时分便想到明年的春草泛绿,而问友人那时能不能归来,这又是从现在跨越到将来,跨越的时间更长了。

王维擅长从生活中选取看似平淡无奇的素材,以质朴、自然、亲切的语言,来表达真诚、深挚的情感。他的诗往往独具韵致,值得读者细细玩味。此首《送别》便是如此,堪称送别诗中的佳作。

【山中送别赏析】

前人有称绝句为“截句”的,以为绝句乃截律诗而得,这是一种误会。不过,如就绝句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而论,那倒确乎可以称为“截句”,如王维《山中送别》写送别情事,就可以说是“截”去了事件的主体而保留了一个尾声。

诗篇一开始就是“送罢”,这种写法在送别诗中是少见的。似乎正是因为话别、惜别的场面在诗中已写得太多,诗人干脆割弃了这样的场面。不过,“山中相送”四字还是大可玩味的。“山中”本与世隔绝,所与游息者,必属亲知。相契极深,一朝离去,必有不得已的理由,又使得居者感到格外的难堪。这一层感触是不为知者道,难与俗人言的。避开不说,只言“送罢”自佳。

山路崎岖萦纡,彼此依依难舍,送一程又一程。行人明发,而送罢归来,天色已晚。所以“日暮掩柴扉”与上句虽然跳越了一段时间,倒也合乎情理。日暮闭扉,原属常事,天天如此,有什么好写?写出来却有一种不同寻俗的意味。盖隐居山中的人对世俗本持关门态度,唯有同侪来访,方得洒扫三径,敞开蓬门以迎。而今,常登门造访的人却离此远去了。“日暮掩柴扉”——从此以往,怕是“门虽设而常关”了。这句初读平常,反复含咏,颇有兴味。

诗的后二句是一问:“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化出,“王孙”指游子、行人。这一问似乎突如其来。揆之情理,这样的问题应是送别分手的致语,置之送罢归来之后,是逆挽。这山中送别,大约发生在春芳衰歇的时节,所以诗人致语道:春草还会如期再绿,而行人归来是否有期?即使行者回答是肯定的,送者日暮掩扉之后,仍觉忽忽心未稳。“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也可以说是他下意识地发出的疑问。不言惜别,而其情自深。

王维喜欢在短小的五绝中设问,如《相思》《杂诗》《孟城坳》及此诗,均为显例。这可说是一种“启发式”的写法,对于丰富五绝这种最小诗体的诗意很有效。而将送别致语用逆挽方式放到诗末表出,取得深长的意趣,则是此诗的特点。

(周啸天)

文章标题:山中送别-古诗译文赏析(王维)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3816.html

上一篇:酬郭给事-古诗译文赏析(王维)

下一篇: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译文赏析(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