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诗

《令诗》曹丕

丧乱悠悠过纪。

白骨纵横万里。

哀哀下民靡恃。

吾将以时整理。

复子明辟致仕。

曹丕《令诗》赏析-若天命在吾

令诗赏析

曹操死后,那句“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意思让自己的儿子做周武王,开辟新朝代)果真应验,扮演了周武王角色的正是他的儿子曹丕。

曹丕是曹操与卞氏所生长子,少有逸才,八岁能文,又善武艺,所以深得曹操赏识。曹丕对魏晋文学的主要贡献在文学影响、文学创作和文艺评论三个方面。

如果说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那么曹丕所在的“邺下文人集团”,对建安文学的形成,注入了一股强心剂。曹丕流传至今的诗歌大概有40首,主要是写生活的诗词,有的书写自己,有的描写征夫思妇,以笔触细腻著称。不仅如此,曹丕在还是魏太子的时候所撰写的《典论》,是一部包含政治、社会、道德和文化的相关论集,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著,开了综合地评论作家作品的风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志》记载,公元220年,一代枭雄曹操逝世,曹丕即位为丞相、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这年,汉献帝以“众望在魏”为由,召集群臣,准备把帝位禅让给曹丕。而这之前很多人用“谶语”、“河图”等形式说明汉献帝禅位必不可免,为曹丕的登基做舆论准备。面对汉献帝的禅让,曹丕一再谦让。

延康元年(220年)十一月辛亥,面对群臣让他取汉帝而自立的请求,曹丕写下《辞许芝等条上谶纬令》。在《辞许芝等条上谶纬令》中提到:“昔周文三分天下有其二……吾虽德不及二圣,敢忘高山景行之义哉?……吾闲作诗曰:‘丧乱悠悠过纪,白骨纵横万里,哀哀下民靡恃,吾将佐时整理,复子明辟致仕。’庶欲守此辞以自终,卒不虚言也。宜宣示远近,使昭赤心。”表示他愿意“复子明辟”而不愿代汉的意愿。

显然,这封诏书是政权更迭中惯用的伎俩:没过多久,曹丕就登基称帝建立魏国,改延康为黄初,将中国历史带入三国时期。曹丕在《令》这首诗中却非常直白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并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可看出他具备了一个即将即位的帝王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所谓《令诗》就是《令》中之诗,即《辞许芝等条上谶纬令》中的诗。

“丧乱悠悠过纪”。“丧乱”指的是祸乱。古时,以一“纪”为12年,“过纪”指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这句诗的意思不言自明,从汉末到三国鼎立,连绵数十年的战端给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白骨纵横万里”。战争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累累白骨,纵横竟有万里。唐代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中写道:“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闺梦里人。”不管何种名义,战争是残酷的。发动战争的人以各种正义的名义为自己辩解,他们可曾想过那无定河边将士的累累白骨,还有他们远在家乡的妻小家眷?

“哀哀下民靡恃”。屈原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而曹丕看见的是没有依靠的黎民百姓,受着各种严酷的折磨。面对这些,怎么能不落泪?

“吾将以时整理”。仅仅落泪是不够的。作为魏王的曹丕,也深深地了解这一点。所以,他下定决心,大力整理被战争摧毁的生产、生活及社会秩序。

“复子明辟致仕”。《尚书·咸有一德》:“伊尹既复政厥辟。”在这里,曹丕还在强调自己将还政于汉,不过这几乎没有什么可信度,只不过是政客的一个表态而已。

纵观此诗,尽管有着较强的政治表态性质,但作为一个即将登上帝位的人来说,这样俯身体察民情,以如此细致的描述和豪迈的表态,来阐述作为一个国君应该有的使命,是值得称道的。

从后来曹丕的表现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不仅仅是表态而已,而是努力践行着这“国君使命”。

尽管曹丕在位只有短短的七年,但他从政治上,巩固中央集权,强化中书省,开九品中正制度,并发展校事官制度;在经济上,他大力恢复生产,发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减轻关税,与民休养,使北方出现难得的安定局面;在文化上,他重视文教、恢复太学,修复洛阳,努力推广儒学文化,使封建正统文化开始复兴。这些措施,为魏国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无愧于一代开国之君。由此我们再来看看这首《令诗》,才能体会出诗人、政治家曹丕的伟大。

相关阅读

文章标题:曹丕《令诗》赏析-若天命在吾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33797.html

上一篇:曹操《短歌行》赏析-你如果到来

下一篇:曹植《白马篇》赏析-志在边野,视死如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