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古诗全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古诗赏析

这是今存李白的诗中最早诗作之一,作于十八、九岁隐居蜀中戴天山(又名大匡山、大康山,今四川省江油县)大明寺读书时期。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古诗赏析

本诗是一首工整的五言律诗

首联写进访初途,“带露”暗点时间是清早。上句写所闻,溪水潺潺,时传犬吠,着笔于听觉;下句叙所见,放眼望去,夹路桃花,带露争妍,艳丽夺目,着眼于视觉。此联“犬吠”、“桃花”,暗逗山前村庄之景。

颔联“树深”二句,乃入深山所见之景,时间已至中午。上句,丛林深处,野鹿出没,“时见鹿”反衬不见人,状深山之幽;下句,以“不闻钟”复写山中之静,暗示道士外出无人打钟报时,为尾联“不遇”伏笔。

颈联,诗人宕开一笔,杳渺入深,继写山行所见之景,笔致灵动舒转。顾盼四野,苍竹森森,青霭夹道而分;山峰碧绿,中悬飞瀑,空谷传响。置身其间,如入画境。至此,诗人跳过至道院等一系列情节,而于尾联直接“不遇”。

诗人等待道士已久,却不见人影。诗以“无人知所去”,从侧面道出往访不遇。又以“愁倚两三松”的典型动作,传出诗人造访不遇时的无限怅惘,言外寓悠然不尽之意。

全篇紧扣“访”和“不遇”。前三联写景,重在写“访”。通过景色的变换写出山行的进程,通过犬、鹿、竹、树、桃、露、霭、溪、泉、峰的意象组合,描绘了一幅戴天山幽美的长轴山水画,设色谐和,动静相间,渲染出山的深幽静谧,衬托出山中人(道士)的淡泊情怀,表现了青年李白对方外隐逸生活的神往。结联正写“不遇”,点题。全诗合律,却又信手写来,无斧凿痕,足见李白早年在律诗上下过很深功夫。

前人赞此诗说:“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吴大受《诗筏》)正道出此诗之神妙。

文章标题: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古诗赏析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5184.html

上一篇:李白《独坐敬亭山》古诗赏析

下一篇:李白《劳劳亭》古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