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答俗人问》古诗原文

问余何意栖碧山(1),笑而不答心自闲(2)。

桃花流水官然去(3),别有天地非人间(4)。

李白《山中答俗人问》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山中答俗人问》注释

(1)余:我。栖:居住。碧山: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

(2)闲:安然,泰然。

(3)盲(yao)然:远去貌。

(4)别:另外。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李白《山中答俗人问》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山中答俗人问》题解

这首诗,写于开元十七年(729)。开元十五年(727),二十七岁的李白东游归来,来到湖北安陆,不久入熬许府,妻子是唐高宗时的宰相许圈师的孙女许萱。李白在安陆住了大约十年。这一时期,他曾自言“酒隐安陆”,诗酒会友。他栖居青碧秀美、清纯净洁的山中,诗书酒友,惬意自是。这首诗,以问答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别有天地的栖居地的喜爱,对山中隐居的闲适生活的享受,同时也暗中表达了对“俗人”生活的不满与不屑。

李白《山中答俗人问》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山中答俗人问》赏析

这首七绝,犹如一幅写意画,诗人淡笔勾勒,诗意淡然而有致,引人遐思。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全诗以重复旁人问话起句,问我为何会栖居在碧秀纯净的山中。

谁人向诗人作此问语?诗题中提示是“俗人”,“俗人”一词不无贬义,问话者必然是对年轻的诗人栖居碧山的行止表示了不解甚至是反对,诗人面对旁人的质疑、否定,内心无疑是淡定的,他坚持自己选择的栖居生活与自己脱俗的心灵是契合的,对旁人的不解与反对仅视作是世俗之观。次句,诗人说自己“笑而不答”,是因为诗人对自己的选择心中了然,他认为没有和旁人争辩解释的必要,此处的“”字自得诗人神韵,诗人自得而内敛的神情显示了诗人内心的淡定,同时也使得诗人的形象散发着某种神秘感;诗人身居碧山深感“心自闲”,山中所居,能让诗人心中滋生闲适自安的情绪,至于俗世之人的非议不解,在山中自得诗意的诗人看来大可不必去理会。这两句,诗歌意境幽缈迷离,表意明晰而曲折,行文曲折变化,摇曳生姿,别有意味。

李白《山中答俗人问》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桃花流水盲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第三句诗落笔于写景,碧山之景究竟如何,竟让诗人流连于此不肯出世?诗人不描山形,不绘山色,只将笔墨集中于山中流水与水边桃花上。桃花易洞,花随溪水,盲然远去。官然,意为幽深遥远的样子。桃花落水,流水东去,花随水逝,迤通成一带花流,不知终将流向幽深遥远的何方?这样一幅春花流水图景,绝然没有“落花流水人去也”的惜春之伤,而是艳色桃花与潺潺溪水的声色世界构筑了别样的春之景致,盲然而去的景象又似乎将读者引向了一个神秘的所在,此情此景简直是美的极致境界了。

惟其如此写意绘景还不足以表现碧山的佳妙,第四句诗,诗人索性直接抒情:碧山所居,别有天地,已非人间俗常之景可比拟的。“别有天地"四字,大有深意,说他别有是与人间相对而言,人间多有俗世之景供俗人汲汲于此,而碧山之景多天然脱俗之处,自是深山僻谷少人往,这样宁静天然的所在自然是“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往”的天下人所不愿往更不愿居的地方。诗人栖居于此,自得其中真意,心中别见洞天。这两句诗,貌似诗人自言自语,实则回答了俗人之问,回扣了诗题,与诗歌首句遥相呼应,行文流畅,结构圆合。

李白人称“谪仙人”,他的诗歌常常有飘逸脱俗之气,这首诗中他以“非人间”形容自己的栖居之地,带有明显的超凡脱俗之风。然而联想李白二十五岁去蜀远游,二十七岁东归,之后酒隐安陆十年的经历,我们可以想象遭遇了现实的庸俗之后,诗人在栖居“非人间"的碧山时,心中对俗人生活的不满与不屑。所以这首诗,看似简淡,却在问答之间彰明诗旨,并有言外之旨的开拓,同时将诗人的惬然隐居与愤世嫉俗统一于一体,在虚实对比中,蕴含深远,令人深思回味。

文章标题:李白《山中答俗人问》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5227.html

上一篇:李白《静夜思》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下一篇: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赏析-注释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