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登岳阳楼注释】

洞庭水:即洞庭湖。

坼:分裂。

乾坤:指日月。

字: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且多病。有孤舟:谓水上漂泊,只有以舟为家。

戎马:指战争。

凭轩:倚楼上栏杆。涕泗:眼泪曰涕,鼻涕曰泗。

【登岳阳楼译文】

过去就曾听说过洞庭湖之美名,现在我终于登上了岳阳楼。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竟像是整体漂在湖面上一般。亲朋好友这时没有任何音信,只有年老多病的我还乘舟四处漂泊。望着万里关山,天下依旧征战不息,我倚着栏杆,北望长安,不禁泪如雨下。

登岳阳楼-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登岳阳楼赏析1】

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从夔州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了向往已久的岳阳楼。望着眼前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写下了这首意蕴丰富的名篇。

首联围绕“昔”、“今”二字展开,气势宏伟。杜甫少时就决心游遍名山大川,曾先后游历过吴、越、齐、赵等地。对天下名楼岳阳楼,诗人更是钦慕已久。怎奈天下动荡不安,自己漂泊不定,时至今日,才得偿所愿。所以诗人通过“昔”与“今”的强烈对比,既抒发了自己初登岳阳楼的喜悦心情,又隐隐表达了壮志难酬之意。

颔联描绘了洞庭湖浩瀚、壮观的景象。广阔的洞庭湖把吴、楚两地分开,日月星辰在湖面上飘浮。仅仅几个字就逼真地刻画出了洞庭湖浩瀚无边的水势。

颈联写出了诗人窘迫的生活状况:年老多病,远离亲友,以舟为伴,四处漂泊,隐隐有怀才不遇之感叹。

尾联写出国家动荡的局势,表达了报国无门的哀怨之情。杜甫虽然一生都未能实现报国夙愿,却从未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因此,他得知,关山以北依然战事频繁、兵荒马乱,不由得一阵伤感,热泪纵横。最后两句诗人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情调悲壮,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高尚的人格。

【登岳阳楼赏析2】

这首诗的意境是十分宽阔宏伟的。

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所以下边接着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飘流!从这里就可以领会到开头的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来含有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了。

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来,意境象是很简单:诗人说他在若干年前就听得人家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居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但仅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壮气蒿莱……许许多多的感触,才写出这么两句:过去只是耳朵里听到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个就上了这岳阳楼?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诗里的“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因此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了。

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开阔宏丽为人称道,而这意境是从诗人的抱负中来,是从诗人的生活思想中来,也有时代背景的作用。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一段议论,大意说: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写得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两句就很难安排了。哪想到诗人忽然把笔力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够很好地上下衬托起来,斤两相称。这样创造的天才,当然就压倒了后人,谁也不敢再写岳阳楼的诗了。

黄生这一段话是从作诗的方法去论杜诗的,把杜诗的意境说成是诗笔一纵一收的产物,说意境的结构是从创作手法的变换中来。这不是探本求源的说法。我们说,诗的意境是诗人的生活思想从各方面凝结而成的,至于创作方法和艺术加工,炼字炼句等等,只能更准确地把意境表达出来,并不能以这些形式上的条件为基础从而酝酿成诗词的意境。昔人探讨创作问题,偏偏不从生活实践这方面去考虑,当然就不免倒果为因了。

(傅庚生)

【登岳阳楼赏析3】

杜甫可谓“有情人”,对亲人,对朋友,对国家,对大自然中的山水花鸟,都满怀深情。但他也为“情”所累,常常处于忧念之中。

这首《登岳阳楼》,是杜甫晚年漂泊至洞庭湖畔的岳州时所作。安史之乱结束,杜甫携全家沿江东下,出川之后,并没能按预想的那样顺利返回家乡,而是辗转于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国家并没有安定下来,在安史之乱中形成的藩镇酝酿着新的危机。而吐蕃势力的扩张使唐王朝的都城长安都面临着严重威胁。

此时杜甫登上岳阳楼,心情是十分沉重的。八百里洞庭的壮观景象,早已闻名,如今登上岳阳楼,果然名不虚传。浩荡无边的湖水分割开吴楚两地,放眼眺望,除了眼前的湖水,就是头顶的天空了,似乎整个宇宙都是浮在湖水之上的。

但这雄阔的景色并没有让杜甫心旷神怡,他已经没有了年轻时“壮游”的豪情。暮年羁旅,风雨漂泊,寄居孤舟之上,顾影自怜,怎能不落寞伤感?更让杜甫关切的,是国家局势未稳,强敌入侵。凭栏远眺,百感交集,悲怆之情难以自抑,杜甫竟不由得放声大哭。

梁启超称杜甫为“情圣”,认为杜甫富于情感而又善于表达情感。从这篇《登岳阳楼》看,杜甫的情感至暮年而无丝毫衰减。凭栏痛哭的身影,千百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读者。

【登岳阳楼赏析4】

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下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杜甫是闻楼名而来此登览的。登楼一看,但见吴楚之地好像被洞庭湖分作两半,天地日月如在洞庭湖中浮动。这两句,写出了八百里洞庭雄伟壮阔的气象,为自古以来写洞庭湖的警极之句。面对此烟波茫茫的洞庭湖,念及自己一生颠沛流离,诗人百感交集:亲戚朋友没有一个字的书信来,垂老衰病之年只有旅居在这孤舟之内。边塞仍然战乱不息,念此家事国事,诗人怆然泪下。挚爱着国家、人民的诗人杜甫,无论何时何地,总是眷念着国事民生,即连自己到处飘泊之时,也不曾没有家国之忧。遥望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这才是诗人悲痛的原因。

大历三年(768)登岳阳楼望洞庭作。

“今”“昔”二字相起,意味非一,既有百闻不如一见之欣喜,又有“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的感触,还隐含一种不胜今昔盛衰的感怆。

写洞庭景观,纯系大处落墨。湖在时属楚国,与吴国无关,但三国时孙吴已奄有洞庭,故“吴楚”并提,也是有依据的,但讲为吴楚以湖分界就不妥了。按“坼”是裂陷的意思,所谓“东南坼”即《淮南子·天文训》“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的意思。所以下句就写其孕大涵深,“乾坤日夜浮”是说天上地下(如君山)的景象一齐纳入湖中,即“涵虚混太清”“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浮”字写得动荡如见。这里的东南,当然是个相对方位。诗句也反映出诗人胸次的豁达,能使读者受到同样的感染。黄生读此,谓“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杜诗说》)。

三联直抒胸臆,多年战乱和漂泊,亲朋的书信往来是完全断绝,用“无一字”来表达这样的意思,尤见沉痛。诗人时年五十七,已一身是病(肺病、疟疾、风痹),终日生活在水上、船中,除了孤舟一叶,便一无所有,而诗人自己也就好比是一叶孤舟。清代诗人查慎行说:“于开阔处俯仰一身,凄然欲绝。”极是。盖境界的空阔,往往能加强人的孤独之感。如陈子昂登幽州台然。

最后提到国事,并为之涕泗纵横,是已超越一己之困顿,与三联处境狭阔顿异,而与次联写景的胸襟气象,正好相称。本篇笔力、胸次境界俱上,在刻满岳阳楼的“唐贤今人诗赋”中,洵为杰作。

(周啸天)

登岳阳楼-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文章标题:登岳阳楼-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5900.html

上一篇:李白《灞陵行送别》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下一篇: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古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