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释

①八阵图:相传为诸葛亮所造,八阵,即天、地、风、云、龙、虎、鸟、蛇。

②三分国:诸葛亮《出师表》:“今天下三分。”

【八阵图译文1】

你建立了三国鼎立的盖世功绩,凭借八阵图声名远扬,江水东流也推不转你布阵的石头,千古遗恨是你未能阻止先主吞并东吴。

【八阵图译文2】

三分天下建立盖世功业,布八阵图一举天下成名。江水冲击阵石岿然不动,伐吴失策铸成千古遗恨。

【八阵图译文3】

你建立了三分天下的功业,又创建了著名的八阵图。江流冲击,你布阵的石头从未转动。遗恨千古,不能制止先主失策去吞并东吴。

《八阵图》原文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八阵图赏析1】

“八阵图”是诸葛亮创造的一种用于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构成。这首咏怀诗是诗人刚到夔州时所写,时间大约是大历元年(766)。

第一、二句,以工整的对仗,着力颂扬了诸葛亮的伟大功绩,尤其是他的军事才能和成就。两句之间形成总分关系。前一句总写。这既是对三国历史客观、真实的反映,又是对诸葛亮在三国形成和对峙过程中所取得的卓绝功绩的高度概括。后一句分说,说他自创的八阵图给他带来了更大的声名。

第三、四句直抒胸臆,发出感慨。前半句是对八阵图特征的描写。“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根据相关记载,八阵图遗址由细石堆积而成,有五尺高,六十围,纵横交错,星罗棋布,共排列六十四堆,始终保持不变。无论是天受到大水冲击之时,还是天万物失态之际,八阵图的石堆都稳如泰山,成为一处带有传奇色彩的历史遗迹。这个特征被诗人用五个字就带了出来,语言十分简洁、凝练。末句诗人由此联想到刘备吞吴失败,累及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不由得发出叹惜之声。

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本诗在绝句中都独树一帜。形式上,四句话两两照应,末句照应首句,三句照应二句;内容上,本诗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意相连,话中有话,意味深长。

【八阵图赏析2】

这是一首吊古诗,是杜甫初到夔州时所作。

杜甫一生写有不少关于诸葛亮的诗篇,且有数量不少的名篇名句流传于世。本诗旨在赞颂诸葛亮辉煌的一生,崇敬之情溢于篇中。“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十个字,展现了诸葛亮的高大形象和丰功伟绩。后两句既表达作者对刘备晚年伐吴失败的微词,同时也对诸葛亮一生最大的遗恨表示深切的同情。

诗中倾注了诗人深沉的感情,以及对诸葛亮大业未竟的惋惜之叹。

杜甫漂泊西南期间,所作咏怀古迹诗篇不少,其间有关蜀相诸葛亮的篇什尤多。《八阵图》就是一首,它作于大历元年(766)作者寓居夔州时。“八阵图”是由八种阵势(名目为:天、地、风、云、龙、虎、鸟、蛇)构成的战阵,古已有之,非始于亮。亮布八阵凡四,就中以布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的八阵图最为著名。据载:夔州八阵图聚细石为之,各高五尺,广十围。历然棋布,纵横相当。中间相去九尺,正中开南北巷,悉广五尺,凡六十四聚。

诗的前二句赞叹诸葛亮在政治上的业绩和军事上的才能。后二句惋惜诸葛亮不能阻止刘备对东吴用兵,导致兵败,国运日衰,留下千古遗恨。诗中倾注了诗人深沉的感情。

诗人一落笔就撇开阵图的具体描述,而以概括的笔墨点出“八阵图”与诸葛亮一生功名大节之关系:“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历史上三国局面的形成,是以诸葛亮辅佐刘备割据西蜀为标志的,“功盖三分国”就肯定了诸葛亮在三国鼎立局面的奠定上,起了无与伦比的作用。首句偏重其人的政治才具,次句则偏重军事才能,并直扣题面“八阵图”。兼资文武全才,正是诸葛亮功盖三国、名垂后世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两句诗好在既有概括性,又有针对性(当地古迹)。其概括性可与“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三分割据纡筹徽,万古云霄一羽毛”(《咏怀古迹》)媲美,然而它只能是咏“八阵图”的诗句,不可它移。

“江流石不转”,这一句写到阵图本身来了,但仍不作一般描述,只抓住其特别引人注意的一点,着力描写。据刘禹锡《嘉话录》载:“夔州西市,俯临江沙,下有诸葛亮八阵图,宛然犹存,峡水大时,三蜀雪消之际,波涌晃漾,大木十围,枯槎百丈,随波而下,及乎水落川平,万物皆失故态,诸葛小石之堆,标聚行列依然。如是者近六百年,迨今不动。”这是一个奇迹。《诗经•邶风•柏舟》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本是说石头易翻转,江水的力量更不难转石。而“八阵图”居然“江流石不转”,不免神异。看起来五字只纪实,其实字里行间充满慨叹,有赞颂其功千载不泯的意味,直承前两句而来。同时“石不转”三字又暗示后文的“遗恨”。

诸葛亮既然功盖三国,而八阵图又名垂千古,何以复兴汉室的大业未竟,“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呢?末句便一笔兜转,说出此“遗恨”的缘由在于“吞吴”之失。这一句诸说不同,或谓以不能灭吴为恨(旧说),或谓以先主伐吴为恨(苏轼),或谓不能制主东下为恨,或谓先主伐吴不能用其阵法为恨。大要可分两种:一将“失吞吴”释为以吞吴失计;一释为以未吞吴为失计。按“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咏怀古迹》),刘备伐吴之举,实有违于诸葛亮联吴抗曹之策略,实为蜀国在政治上走下坡路的开端。虽有阵图,亦无济于事。此因阵图所在之地而连及史事,与《蜀相》诗感慨略同。故以“失吞吴”作以吞吴为失计较优。

(周啸天)

【八阵图赏析3】

本诗为咏怀诸葛亮的吊古之作,作于大历元年(766年),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卓绝功绩的敬佩之情以及对他未能实现统一大业的遗憾之情。八阵图,是诸葛亮创造的一种用于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构成。诸葛亮当年推演兵法,用江石布下作战图形,相传地点在夔州(今四川奉节)。

第一、二句,诗人以工整的对仗,着力颂扬了诸葛亮的伟大功绩,尤其是他的军事才能和成就。两句之间形成总分关系。前一句总写,高度赞扬了诸葛亮在三足鼎立局势形成中所起的作用:鞠躬尽瘁辅佐刘备创立蜀国,与曹操、孙权并立。这样的功绩,绝非常人所能取得。诗人在此处这样称赞诸葛亮,既是对三国历史客观真实的反映,又是对诸葛亮卓绝功绩的高度概括。第二句分写,指出诸葛亮自创的八阵图在他的既有功绩上又添了闪亮的一笔。对于诸葛亮自创八阵图这一功绩,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上这样评价:“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诗人在本诗中则用“名成八阵图”这寥寥五个字进行概括,对诸葛亮的这一军事业绩做出了更精炼的评价。纵观前两句,一总一分,一全局一军事,构思巧妙,结构严谨,思路顺畅。

第三、四句,诗人直抒胸臆,发出感慨。前半句是对八阵图特征的描写。根据相关记载,八阵图遗址由细石堆积而成,有五尺高,六十围,纵横交错,星罗棋布,共排列六十四堆,始终保持不变。无论是夏天受到大水冲击之时,还是冬天万物失态之际,八阵图的石堆都稳如泰山,成为一处带有传奇色彩的历史遗迹。这个特征被诗人用五个字就带了出来,语言十分简洁、凝练。末句诗人由此联想到刘备吞吴失败,累及到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不由得发出叹惜之声。

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本诗在绝句中都独树一帜。形式上,四句话两两照应,末句照应首句,三句照应二句;内容上,本诗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意相连,话中有话,意味深长。

文章标题:《八阵图》原文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0851.html

上一篇:别房太尉墓-古诗译文赏析(杜甫)

下一篇:哀王孙-古诗译文赏析(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