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释

①梓(zǐ)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县。使君:对刺史的尊称。

②输橦布:蜀地妇女以橦布向官府缴税。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

③文翁:汉景帝末年官蜀郡太守。

【送梓州李使君译文】

山谷中古木参天,山野上到处都可听到杜鹃的鸣啼。一夜风雨透山林,百道飞泉如挂树梢间。汉家女织橦花布,纳税交官府。巴蜀人争芋田种,常引起诉讼。昔日文翁兴教化,巴蜀气象新。今日必须更加努力,切不可依赖先贤不思进取。

送梓州李使君-古诗译文赏析(王维)

【送梓州李使君赏析1】

这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虽然也是写景起篇,但起得不同凡响。

诗的头四句是写送别的地点和时间,也可以视作独立写景之句,“二位一体”,不露任何牵强的痕迹,且写景之准确,向为评诗家激赏:千山万壑古树参天,杜鹃鸟齐鸣,见出送别的地点在绵延广阔的山中。这两句对偶句使此诗“神采飞扬”,“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这一流水对,既写出了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也准确地写出了雨后山中之景:山中下雨之后,雨水汇为泉流,远远望去,溪流好像不是在涧中、溪中奔流,而是挂在林梢。见过山中雨后之景的人会发现王维此句写景多么准确。久居山中的王维对这种景象烂熟于心,这一副流水对仿佛是在不经意中自然流泻而出的。

诗的后四句结于“送别”:李使君要去梓州做官,那里素来贫困,但愿李使君去了那里后能使之教化一新。没有惜别的客套,叙来也自然流畅,与诗的前半首相合无间。

全诗的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前半部分尤胜,是唐诗中写送别诗名篇之一。

【送梓州李使君赏析2】

王维重情,送别之作甚多,借以抒情的景物意象十分丰富,寄情深厚,工于炼意。他善于根据送别的对象、环境、前往地、事由等具体情形,随情随事以赋物,自然贴切,景真情真,而绝无勉强敷衍、应酬聊塞之语。

该诗为送人赴任之作。使君,是对州郡长官的称呼。梓州,唐属剑南道,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潼川镇。如果从长安赴梓州任,要翻越秦岭,进入剑南辖地。在人们的印象中,这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途,是蜀道之难的典型代表,李白就有生动描绘,其险其难,令人生畏。其山川、风土,有别于关中,身处长安的人看来,或生殊方之感。而王维曾到过巴蜀,他有亲身的经历。

前四句,就从山川风物写来。设想李使君入蜀登涉千山万壑、日行夜宿的途程。但是诗人要慰藉旅行者,并没有把山川风物写得恐怖,倒是有把山川作奇观的意思。“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万壑”“千山”,绝非一日之所经,是整个所历途程的高度浓缩,二句又同时提炼出了蜀川景物的典型特色。“万壑”“千山”,是地形地貌所决定的山水特色;“树参天”,是生态原始、年代久远的植物特色;“响杜鹃”,是蜀地此鸟分布最为广泛的特色。这些特色景物,未尝不可从欣赏的角度给予喜爱山水的旅人以惊奇和审美愉悦,消疲解乏,尤其是化解心头那种到偏远地方来为官的不快。但作为送别诗,诗人的感情是复杂的。诗人写景,正为惜别,寄托深情。又且杜鹃相传为古蜀王杜宇的魂魄所化(别称“子规”),在送别之作里还有特殊之义,与芳草、长亭、杨柳等,都是传统的经典意象。同一景物意象,被不同诗人写取,结合具体的时、地、人、事,各有寄托,其表意还是呈现出极大差别的。以“杜鹃”之声来说,在李白笔下,为了呼唤游蜀的朋友早日还乡,写成“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蜀道难》),既渲染蜀道之难,又作了唤起、刺激客子思乡的悲愁之音,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铺垫。王维此诗,用语是“响杜鹃”,没有“啼”“愁”之类的悲苦之语,他不是像李白那样希望朋友早日结束蜀地之行,因为王维明白,朋友李使君的任期是有规定的,王维不能让朋友在无法改变的任期内唤起和承受“啼”“愁”的痛苦,反而是希望他要在那里干出一番业绩来(如末联所言),所以“千山响杜鹃”,是离别之时设想其路途见闻之语,而非设想其任期间的景象。它既是景语,也是情语,“响”字高亮,而用得蕴藉,除了写景真切之外,亦道心声,蕴含了朋友之间的难舍之情。辛弃疾的两句词适可移作此处的注脚:“细听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浣溪沙》)而王维该句的立意,恰如他的“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送沈子福归江东》),一样的思致,同样的一往情深。王维送人入蜀,还有《送杨长史赴果州》诗也写到杜鹃声,有“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语,果州,唐属山南西道,治所在今四川南充,果州与梓州毗邻,从长安前往,路线相近。王维又有《送崔五太守》诗,勾勒了入蜀的大致路线:“黄花县西九折坂,玉树宫南五丈原。褒斜谷中不容幰,惟有白云当露冕。子午山里杜鹃啼,嘉陵水头行客饭。剑门忽断蜀川开,万井双流满眼来。”可为参考,而且该诗也特别写到途中的杜鹃声。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承接首联写到的深壑、巨树而来,设想朋友住宿在山中,大雨下了一夜,清晨起来一望,但见处处高峻的崖壁上,垂挂着亮丽的流泉,仿佛悬在林端。此联妙语,诗人以流水对出之,一气直下,自然天成。同时,也得益于诗人长期山林生活的体验,“是山中人得景深后语”(明陆时雍《唐诗镜》),他人难以道出。为何王维要在送别诗中出此“只似闲适诗”(清屈复《唐诗成法》)的奇语?原来,巴蜀山川多夜雨,入蜀之人往往为其所苦。王维到过巴蜀,他是有所体会的。即如王维同时或之后的唐代诗人,也还写有诸如“梦暗巴山雨”“江云何夜尽,蜀雨几时干”“夜雨闻铃肠断声”“巴山夜雨涨池”“巴山夜雨别离梦,秦塞旧山迢递心”之类的诗句。为了使李使君行旅轻松一些,王维结合巴蜀实地景物环境,特以自己的趣尚和情韵,并用轻快高朗的音调,为朋友设计出这番极具审美趣味的情景。李使君行途漫漫,遇雨是必然的事,而有王维的审美引导在先,遇时则将苦雨化为奇景、奇遇,真能得逸趣呢。则王维诗歌工于炼意,而用情于送别朋友,何其深挚也!

后四句,从李使君将要履行的职事角度来写,与送别的具体人、事扣得甚为紧密。“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指明梓州特殊的风土民情,则李使君之职事,不言自明。梓州是汉人与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民风朴野。“汉女”“巴人”,既扣百姓身份,亦是属对的需要而巧妙取用,当灵活理解。织橦布、种芋,是当地重要的农事生产。橦布为用橦木花(一种木棉花)织成的布,巴蜀特产,王维送人回蜀诗亦有“橦布作衣裳”(《送李员外贤郎》)语。后人亦每言之,如明人王叔承《竹枝词》:“橦布红衫来换米,满头都插杜鹃花。”明人吴子孝《送杨献甫之官四川行阃参军十二韵》:“村女夸橦布,羌人趁苇墟。”王维时代,橦布输纳官府,为政府重要的赋税物资;芋则是百姓生活的食物之一,也是经济作物,“蜀汉既繁芋,民以为资”(西晋郭义恭《广志》)。李使君将要面临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督农生产、解决农事纠纷等一系列问题,诗人“指言其方所习俗之异”(元代方回《瀛奎律髓》),用心良苦,而情谊自见。此种立意,可为法式,清人郑燮《送族弟瀛洲之官安县七十韵》诗,即是从王维诗意翻出:“芋田收每倍,橦布美莫媲。”

尾联“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二句,乃以希望、勉励之语作结,且给出了解决问题的路径,包含着一种善政理念,所谓“古人投赠有主意”。文翁,汉人,景帝末年治蜀,为改变其长期因地僻陋造成的落后、野蛮风气,大兴教化,取得成功,《汉书•循吏传》载其事。可是后来时代变迁,原有之化功衰微。王维之意,如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所指出:“末二句言文翁教化至今已衰,当更翻新以振起之,不敢倚先贤成绩而泰然无为也。”道明一方风土,融进相关历史文化内容,运化典故,劝励被送之人如何施政,是王维情深的体现。

王维是如此寓情炼意,善于借助诗歌艺术的强大感染力来传递友谊,声情并茂。做王维一友人,是李使君之幸,得这般深情相送,必毅然而往焉!

(李亮伟)

【送梓州李使君评点】

本诗的主题是赠别。一般的赠别诗都是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眼前的景物抒发离别之情。但这首诗中,诗人却将送别之情含于劝勉之中,鼓励李使君入蜀后效法先贤有所作为。全诗毫无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调昂扬开朗。此外,诗人开篇便用想象的手法,写了李使君将要任职的梓州的雄奇秀美风光,令人浮想联翩。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县。

前四句主要描写了梓州山川树林的胜景。首联用了互文的手法,统写景色,颇有气势,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也被后来的诗评家称为律诗工于开头的典型。颔联承接前首联,从细节处去写,将一幅奇妙的景色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下过一夜雨后,山泉涌出,远远看去,好像挂在树上一样。山的高险和山泉的奇美赫然展现在读者眼前。第三句对应首联中的“山”字,第四句对应首联中的“树”字,构思巧妙。无论从画面、气势,还是意境、语言、结构,这四句都写得很奇妙。

写完当地的自然景物后,诗人开始写那里的民风,劝勉李使君要为百姓谋福利。颈联中的“汉女”、“巴人”、“橦布”、“芋田”都极具蜀地特点,代表了那里的风俗:梓州的妇女要按时向官府交纳用橦木花织成的布匹;梓州的农民会因芋田发生纠纷。尾联,诗人借用了汉蜀郡太守文翁的故事,劝勉李使君要学习文翁,有所建树。文翁是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他在政治上比较开明,在蜀地兴建学校,培养人才,使蜀地慢慢发展起来,不再落后。

本诗堪称唐诗中送别的佳作,全诗意境高远,体现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文章标题:送梓州李使君-古诗译文赏析(王维)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3797.html

上一篇:桃源行-古诗译文赏析(王维)

下一篇: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古诗译文赏析(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