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1)原文

谁家玉笛暗飞声(2),散入风满洛城(3)。

此夜曲中闻折柳(4),何人不起故园情(5)!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春夜洛城闻笛》注释

(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3)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4)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营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换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5)故园:指故乡、家乡。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春夜洛城闻笛》题解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三十五岁的李白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不知何处传来的笛曲《折杨柳》引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故而作有此诗。全诗描写洛阳城中,一夜春风将笛曲《折杨柳》的曲调送遍了整座城,故而客居洛阳城中的诗人夜不成寐,就此沉浸在思乡的旋律之中不能自拔了。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这首《春夜洛城闻笛》,诗题蕴含丰富,几乎涵盖了全诗的内容。春夜是时间,洛城是地点,闻笛是事件。春之夜,洛城客居的诗人只身异乡,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传遍了整座城,不禁联想到这笛声不知惹起了洛城里多少和诗人一样的异乡客的乡思之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起句以声入境:不知谁家有人吹出的笛子曲,若有若无地传进耳中。夜渐深了,诗人辗转反侧不能成寐之际,捕捉到时有时无的笛子曲,不经意间触动诗人的羁旅之思。“暗飞声”的荨声,蕴藉有思:既写笛声的时断时续,也写诗人难以释怀的心绪,更与“谁家”之问相呼应。夜已寂然,万户掩帘,可是是谁人也像诗人一样心怀乡思不可遣,寤寐思服?诗人辗转难眠之际,笛声时断时续“”入耳中,乡愁正重的诗人闻听此音有如听到天籁,其音缥缈悠扬,如泣如诉。明明是诗人心怀乡思愁,却故言玉笛飞声入耳勾起了他的旅之愁,这样暗笔写愁,别具匠心。

散入春风满洛城。”诗人无暇探究是谁人的笛声惹起了自己的乡思,因为转瞬之间他就被这洛城里无处不在的笛声彻底俘获了。春风无需一夜,一曲未罢的时间,整个洛城似乎就浸淫在这无边的乡思旋律中了。“满洛城”的“”字,确乎是夸张之词,一曲笛音何以响遍一座城池?只是诗人乡思太重,一颗思乡之心被春风带出窗外,飞遍了东西南北,让诗人的乡居之心无处可。这样的心情虽不合理却合情,谁人会责怪诗人的夸大其词呢。

此夜曲中闻折柳”,可是,此夜,诗人怎经得起《折杨柳》曲的旋律入耳?古人送别时有折柳之俗,“”谐“”音。《诗经》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诗人闻听此曲,客居他乡的孤愁在这个春之夜倍显深重,春柳依依,故乡别时折柳的情形如在目前。闻笛思乡的情怀就此被凝固成诗人侧耳倾听《折杨柳》的动人形象。

何人不起故园情。”结句,诗人跳出个人乡愁的羁绊,站在所有异乡客居者的角度,叹惋普生的异乡客思之情。可见,诗人的这番乡思之愁,由来已久,随时等待喷薄,“今夜”的笛声,不过是个引子而已。

这首七言绝句,以乡思为命题,并无新意,然而以“闻笛”勾连全诗,扣紧一个“”字,既刻画了自己作为闻笛思乡者的形象,也刻画了一个不曾露面的吹笛人的形象,这两个形象在春夜里以笛声作媒介共同成为了乡愁者的经典形象代言人,隐在诗人的字里行间,不其然打动了诸多听众。

闻笛思乡的意象中所包含的情真意切,千百年来在羁旅游子心中成为最真挚的情感。

 

 

文章标题: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5236.html

上一篇:李白《江夏别宋之悌》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下一篇: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赏析-注释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