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海经十三首(选二)

陶渊明

读山海经其一

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注释】

1、孟夏:初夏,即农历四月。

2、扶疏:枝叶繁盛貌。

3、深辙:重车留下的深印。此指显贵所乘大车。

4、周王传:指记载周穆王驾八骏西征事的《穆天子传》。

5、流观:即浏览,不经意的阅读。山海图:即《山海经图》。《山海经》是一部古代地理书,今本十八篇,作者非一人。其成书于战国至西汉初年,内容多为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和远古神话,并配有大量插图。

6、宇宙:指上下四方的空间和古往今来的时间。

【评析】

诗人辞官归隐后,一直过着亦耕亦读的乡居生活。这一组十三首诗,就是他读《山海经》时陆续写下的感想。作为第一首序诗,诗人在这里先交待了读书的季节和环境。初夏时分,春花相继凋落,青草绿叶更加茂盛,在众鸟啁啾的树木掩映下,坐落着诗人居住的小屋。诗的前四句记时写景,朴实自然。“既耕”四句接叙人事,农耕既毕,抽闲读书;不交富贵,还召故人。生活平静,却不乏乐趣。“欢然”四句写以春酒时鲜待客,并有微雨好风前来助兴,彼此交往相得甚欢。最后四句入题,点出所读书名,总写驰心宇宙,其乐无穷。其中“泛览”、“流观”即《五柳先生传》中所谓“好读书,不求甚解”之意。用现代语来说,就是轻松、愉快地阅读。当然,“乐”这一全诗的结穴,不仅仅是指读书所能获取的愉悦,同时也当涵盖了以上所言的良辰、美景和赏心、乐事四者。这正是诗人孜孜以求的自然环境、自然生活方式、自然情趣和谐统一的集中体现。而温汝能《陶诗汇评》曾说“此篇是陶渊明偶有所得,自然流出,所谓不见斧凿痕也。大约诗之妙,以自然为造极。陶诗率近自然,而此首更令人不可思议,神妙极矣”,又是从艺术上指出它的精湛造诣。殊不知其思想内涵实为艺术形式之本之根,两者宜其相得而益彰。

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选二)原文翻译赏析

读山海经其二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注释】

1、精卫二句:《山海经·北山经》载古炎帝少女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化为精卫鸟,常衔西山的木石来填塞东海。

2、刑天二句:《山海经·海外西经》记刑天与帝争神,被断首,仍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而舞。刑天,传说中的兽名。干,盾;戚,斧。

3、同物二句:指女娃化身为鸟、刑天变为无首同样是生物,该不会忧虑后悔。

4、徒设:空有。在昔心:指精卫填海和刑天争神的雄心壮志。

5、良晨:即良辰,好时机。讵:岂。

【评析】

在这组诗中,除了首、尾两首起结外,其余都是吟咏《山海经》中所记一、二异事奇物。本诗是其中的第十首,写的是《北山经》中有关精卫填海和《海外西经》中有关刑天争神的传说。尽管这两则故事并非同载一经,但却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相同之处,那就是虽死无悔、猛志常在的精神足以感天动地。而诗人抓住这点,集中加以赞美,可谓独具会心。

从表面看,全诗就精卫衔木以填沧海、刑天断首仍舞干戚生发感慨,但如果联系诗人少怀济世之志,最终因时势混乱而未能伸展的现实,那么在“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的叹息中,人们读到的不仅仅是对神话人物女娃及刑天的惋惜,而且更是诗人自己深沉的身世之慨了。

就这点而言,此诗诚如梁启超所言,诗人已在不知不觉中表现了他的“潜在意识”,也像鲁迅所说,这是陶诗除温文尔雅外的另一种“金刚怒目式”。因为在他的血管里,毕竟还流淌着晋代开国名臣匡扶天下的热血,而时不我待的悲壮,在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这就为诗人抒写欲有为而不能的幽愤,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切入点,也使我们由此看到了他性格中刚强激烈的另一面。

文章标题: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选二)原文翻译赏析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8103.html

上一篇: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原文翻译赏析

下一篇: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旱稻》原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