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赤石进帆海

谢灵运

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

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

川后时安流,天无静不发。

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

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

仲连轻齐组,子牟眷魏阙。

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

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夭伐。

《游赤石进帆海》原文赏析-谢灵运古诗-南北朝诗歌

【鉴赏】

本诗是作者任永嘉太守时作。作品描绘了赤石、帆海两处的风光,抒发了希望能归隐于海上的愿望。赤石,在今浙江省定海县东北海滨。帆海,即今帆游山,在浙江省瑞安县北五十里。宋郑缉之《永嘉郡记》说:“帆游山,地昔为海,多过舟,故山以帆名。”大约在晋宋之际,帆游或犹是海。

全诗分为两层。前十二句为第一层,写赤石、帆海美好的景象。“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交代出游的时间及节令特点。初夏四月气候温和,凉热适中,况意尚浓,芳草犹在滋长,正是出游的好时节。于是诗人乘船而出,暮宿舟上。朝看彩霞之斑斓,晚赏夕阳之余晖,至于阴阳变幻,云霞起没,更是尽览无余。海天辽阔,气象万千,使诗人游兴勃发。海滨的景物已满足不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他要像大鹏一般,越北海,超穷发,在横无际涯的远海中,寻求更为奇丽的景致,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川后”以下六句皆用对仗句法,是说远海风平浪静和诗人轻舟漫游的情景。对仗为诗歌艺术技巧中的一种,在一联中,上下呼应,彼此映衬,以加强铺陈的艺术效果。本诗几个对仗句使场面更为壮阔,气势更为宏伟。我们仿佛看到舟行海上,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天高海阔,使诗人心胸豁然开朗,情绪更为高昂。“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石华”“海月”都是可口的海味,作为世族的谢灵运,对此海味并不稀罕,但能亲手捕捞,也应是很有兴趣的。实则是要面对这样开阔性的美景,把酒临风,以石华、海月等海味为佳肴,干上几杯,也非容易。“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这在写景中又兼叙事,色彩鲜明,情趣深厚。读者完全可以想见到,青天红日,绿水白帆,荡起轻舟飘摇在广阔的海面上,有时超越别人的货船,留下一道淡淡的水纹。这真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在谢灵运之前,没有真正的山水诗,更没有描绘海上风光的作品;谢灵运开了山水诗之先河,也是描绘大海风光的首创。在本诗中,作者以精雕细刻的手法,描绘出大海的辽阔,海霞的变幻,捕捞海味的情趣,及航行海上的闲情逸致,可谓我国诗坛上第一首海上游览诗。

后六句为第二层,写诗人由饱览海上风光,联想到曾在海上隐居的鲁仲连。鲁仲连曾却秦兵,解了赵国邯郸之围。功成而不受平原君的封赏,长揖而去。他又曾有功于齐国,齐侯欲裂土封之,他逃隐于海上。诗人对鲁仲连的做法非常佩服,说这才是真正的隐士,而对中山国的公子牟那样“身在江海,心存魏阙”的假隐士,但崇虚名,迷恋富贵,则明白地加以批判。谢灵运本来热衷于仕途,希望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此时为什么会推崇隐士呢?这是因为在刘宋政权的打击下,旧世族的势力已大为削减,谢灵运也屡遭迫害,政治上的无望使诗人转向老庄,产生了出世的念头。故诗人说:“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夭伐。”他意识到,圣人尚遭陈蔡之困,自己只有“削迹损势,不为功名”,浪迹江海,才能全身远害。这个道理他是看明白了,只是知之非艰,行之维艰啊!

总观全诗,作者以精雕细刻的手法描绘出辽阔的海上风光,别开山水诗作之蹊径,黄子云《野鸿诗的》评云“舒情缀景,畅达理旨,三者兼长”。诗中写景精妙,谈玄微婉,反映出诗人对刘宋政权、对自己处境的认识都有新的提高,这在其他山水诗中,还是不多见的。

(华 锋)

《游赤石进帆海》原文赏析-谢灵运古诗-南北朝诗歌

【诗人名片】

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入宋降为侯。累官至侍中。喜游山陟险,每出游,随从数百。元嘉十年获罪,弃市广州。年四十九。灵运的诗好摹写山水,往往工妙,但有时累于繁富,伤于刻画,或夹杂玄言理语,淡而少味。

文章标题:《游赤石进帆海》原文赏析-谢灵运古诗-南北朝诗歌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9803.html

上一篇:《登池上楼》原文赏析-谢灵运古诗-南北朝诗歌

下一篇:《登永嘉绿嶂山》原文赏析-谢灵运古诗-南北朝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