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古诗赏析

首页 > 名篇赏析 > 时间:2022-08-22 14:09 来源:李白古诗网 作者:李白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一)(其二)(其五)古诗全文

【其一】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

日落长沙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其二】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其五】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古诗赏析

这是李白陪族叔李晔和友人贾至游洞庭的纪游组诗,写作时间当在乾元二年(公元759)秋季。这里选的是其中三首。

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古诗赏析

三首诗既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先看第一首。前三句写景兼点时、地。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烟波浩渺,广阔无垠。其西是浩浩长江,其南是古郡长沙。“洞庭西望楚江分”,将楚江(指流经楚地一段的长江)奔腾而至、与洞庭之水合而东行的景象尽收眼底。次句把视线由西转南、由水及天,“水尽南天不见云”,写极目南望,水天相接,并无片云障眼;下句中的“长沙”已呼之欲出。第三句“日落”、“秋色”皆承“水尽南天”而来,乃极目南望“长沙”时所见的景象。

末尾着一“”字,景中含情,已摄结句之神。结句“吊湘君”而“不知何处”,既有历史变迁的苍茫之感,又不无现实触发的淡淡愁绪,令人读来,极飘渺空灵之致。

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古诗赏析

第二首的时间由“日落”转入“”。“夜无烟”与上首“不见云”遥遥相应,力状洞庭秋夜之明静澄澈,暗寓月色于其中。次句突发奇想:如此新美之夜,简直可以(耐可)乘流而直上高天!诗人之所以有此奇想,当与月华普照、水天一色的景象和内心为月光撩拨所生的神奇迷离之感紧相关联。这里,诗人以飞动之笔又一次暗点月色。两层铺垫之后,第三句喷薄而出:“且就洞庭赊月色”。“且就”,对上句而言,是先退一步;从诗意来看,则是翻进一层。诗人意谓:乘流上天固为豪举,但眼前月色委实太美,不如暂且留下,向洞庭湖先把月色赊来,好好地享受一番。一个“”字,显含“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之意,然而不说买而谓之赊,足见诗人飘逸洒落之心性;不是向人赊,而是向洞庭赊,采用拟人手法,使得诗意妙趣横生。末句承上作结,既以“买酒”与“赊月色”对举,表明诗人泛舟洞庭、把酒赏月的逸兴,又以“白云边”与“直上天”呼应,使得两种境界似合似分,若即若离,不知其为天上还是人间。

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古诗赏析

如果说第一首重在展示洞庭外围的宏阔气象,第二首重在揭示诗人为夜月引发的情趣,那么,第五首便重在表现洞庭本身的景致。“帝子潇湘去不还”,与第一首“不知何处吊湘君”呼应。借娥皇、女英两位帝子(帝尧之女)随舜南巡、沉于湘水而神游洞庭的历史传说,不仅造成一种凄迷的气氛,而且自然引发次句,正面点出洞庭。洞庭湖古与青草湖为邻,水涨则二湖相连,一面澄澈如镜,一面青草弥望,景色绝佳。

然而,诗人于此不明点青草湖,而出以“空馀秋草”四字,颇堪寻味。其一,秋草为帝子所遗,而后生成青草湖;其二,浩漫无际的青草宛如一把巨大的扫帚,从洞庭湖上淡淡扫过,开出玉镜般明洁的八百里湖面;其三,青草湖中有君山,君山乃因湘君(即帝子)所游而得名。以上数意,辗转相连,妙如贯珠,由帝子而秋草、由秋草而青草湖、由青草湖而淡扫、而君山,再由君山而连及帝子,如此文势,非神来之笔和奇妙的想象不办。由于次句内涵丰富,承上启下,故最后二句只以一“”一“”一“”作轻笔点染,便使得月夜洞庭之光洁明净、君山之秀丽多姿跃然纸上,给人真切如见??感。。

文章标题: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古诗赏析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5122.html

上一篇:李白《拟古十二首·其九》(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古诗赏析

下一篇:李白《将进酒》赏析解读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