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陵行送别

首页 > 李白古诗 > 杂言古诗 > 时间:2019-01-17 21:59 作者:李白

灞陵行送别古诗全文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参考资料:灞陵行送别-百度百科 灞陵行送别-百度汉语

灞陵行送别

灞陵行送别》译文及注释

翻译译文一:

送君送到灞陵亭,灞水浩荡似深情。岸上古树已无鲜花,岸边有伤心的草,萋萋蓠蓠。

我向当地的秦人问路,他说:这正是当初王粲南去走的古道。古道的那头逶迤连绵通长安,紫色宫阙上浮云顿生,遮蔽了红日。

正当今夜送君断肠的时候,虽有黄鹂婉婉而啼,此心愁绝,怎么忍心听?

灞陵行送别

翻译译文二:

在灞陵送别友人,只看到浩浩荡荡的灞水向前流去。岸上长着不开花的古树,脚下长满了令人伤心的春草。

诗人在岔路口向当地人询问,听说是王粲当年离开长安时登临的古道。古道绵绵一直通向京城,在落日的照耀下,皇宫生出浮云一样的烟雾。

在今夜这个让人断肠的时候,骊歌这样的悲歌让人不忍听。

注释

⑴灞陵亭:古亭名,据考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灞陵,也作“霸陵”,汉文帝陵寝之地,因有灞水,遂称灞陵。⑵浩浩: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⑶王粲: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他曾为避难南下荆州,途中作《七哀诗》,表现战乱之祸害,诗中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句。⑷西京:即唐朝都城长安。⑸紫阙:紫色的宫殿,此指帝王宫殿。一作“紫关”。⑹骊歌:指《骊驹》,《诗经》逸篇名,古代告别时所赋的歌词。后因以为典,指告别。一作“黄鹂”。

《灞陵行送别》赏析

这首送别诗约作于天宝三载(公元744)李白在长安时。从长安向东南走三十里,即是汉文帝的陵墓——灞陵,灞陵之下便是奔腾不息的灞水。自古以来,这里就是送别的场所。因此,题名《灞陵行送别》,自然比一般的送别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

开篇二句点明送别地点,借浩浩奔流的灞水烘托惜别之情,既与诗题相关合,又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接下来两句转写“灞陵亭”周围的景色。“古树”与“春草”对举,前者已历尽沧桑,后者方嫩芽初吐;历尽沧桑者枯而无花,令人感到荒凉;嫩芽初吐者令人想起“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诗句,从而加倍地感伤。可以说,这里从上到下,从古老之树到初生之草,到处布满了令人“伤心”的气息。如果说,这两句主要是就空间范畴而言的话,那么,下面两句便将视线转向了悠远的时间范畴。从“问路歧”,自然引出“王粲南登之古道”。想当年,建安诗人王粲为避战乱,曾沿这条道路南行,写下了“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的有名诗句,四百多年以后,李白送友又走上了这条古老的道路,面对将要远行的友人,面对如此景色、如此气氛,他怎能不回望长安而生出无限悲凉之感呢???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这是回望所见,由怀古自然过渡到伤今,从景色来看,诗人将唐室宫阙设置在落日浮云的背景中,使之带上了某种象征色彩,令人隐约感受到包围着“紫阙”的幽暗、荒凉气氛,联想到唐王朝日暮黄昏的衰颓趋势;从所用词语来看,浮云在古诗中常用以比喻奸佞蔽主,这里无疑包含这层意思,但表现得隐微含蓄,令人读来,如雾中看花,但又真切可感。“正当今夕断肠处”,一个“断肠”,将上文所写统统包举在一起,深刻地展现了诗人极度痛苦的心境;可是偏在这肝肠痛断的当口,那催人上路、音调哀切的“骊歌”又回荡在空中,这怎能不使诗人愁上加愁呢?一个“不忍听”,将诗人内心的悲凉、伤感和愁闷推向顶端,虽仅短短三字,却胜过万语千言。

这首诗始于送别,终于送别,其间围绕灞陵,通过写景、怀古、伤今等多方面的展开,将诗情步步推向高潮,大大增强了诗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量。全诗气势浑灏流转,格调苍凉激楚,境界高远阔大,内容丰富深厚,读后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

《灞陵行送别》鉴赏

长安东南三十里处,原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在这里,所以称为灞陵。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上、灞陵、灞水等,在唐诗里经常是和离别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词本身就带有离别的色彩。“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灞陵”、“灞水”重复出现,烘托出浓郁的离别气氛。写灞水水势“流浩浩”是实写,但诗人那种惜别的感情,也正如浩浩的灞水。这是赋,而又略带比兴。

灞陵行送别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这两句一笔宕开,大大开拓了诗的意境,不仅展现了灞陵道边的古树春草,而且在写景中透露了朋友临别时不忍分手,上下顾盼、瞩目四周的情态。春草萋萋,会增加离别的惆怅意绪,令诗人伤心不已;而古树枯而无花,对于春天似乎没有反映,那种历经沧桑、归于默然的样子,比多情的芳草能引起更深沉的人生感慨。这样,前面四句,由于点到灞陵、古树,在伤离、送别的环境描写中,已经潜伏着怀古的情绪了。于是五六句的出现就显得自然。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王粲,建安(汉献帝年号,公元196~220年)时代著名诗人。公元192年(汉献帝初平三年),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在长安作乱,他避难荆州,作了著名的《七哀诗》,其中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的诗句。这里说朋友南行之途,是当年王粲避乱时走过的古道,不仅暗示了朋友此行的不得意,而且隐括了王粲《七哀诗》中“回首望长安”的诗意。友人在离开灞陵、长别帝都时,也会像王粲那样,依依不舍地翘首回望。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这是回望所见。漫长的古道,世世代代负载过很多前往长安的人,好像古道自身就飞动着直奔西京。然而西京的巍巍宫殿上,太阳快要西沉,浮云升起,景象黯淡。这带有写实的成份,灞上离长安三十里,回望长安,暮霭笼罩着宫阙的景象是常见的。但在古诗中,落日和浮云联系在一起时,往往有指喻“谗邪害公正”的寓意。这里便是用落日浮云来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谗毁忠良,透露朋友离京有着令人不愉快的政治原因。

从诗中来看,行者和送行者除了一般的离情别绪之外,还有着对于政局的忧虑。“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骊歌,指逸诗《骊驹》,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因此骊歌也就泛指离歌。骊歌之所以愁绝,正因为诗人所感受的,并非单纯的离别,而是由此触发的更深广的愁思。

灞陵行送别

诗是送别诗,真正明点离别的只有收尾两句,但却始终围绕着送别,诗人抒发的感情也绵长而深厚。这首诗的语言节奏和音调,表现出诗人欲别而不忍别的绵绵情思和内心深处相应的感情旋律。诗以两个较短的五言句开头,但“灞水流浩浩”的后面三字,却把声音拖长了,仿佛临歧欲别时感情如流水般地不可控制。随着这种“流浩浩”的情感和语势,以下都是七言长句。三句、四句和六句用了三个“”字,一方面造成语气的贯注,一方面又在句中把语势稍稍煞住,不显得过分流走,则又与诗人送别友人而又欲留住友人的那种感情相似。

诗的一二句之间,有“灞陵”和“灞水”相递连;三四句“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由于排比和用字的重叠,既相递连,又显得回荡。五六句和七八句,更是顶针直递而下,这就造成断而复续、回环往复的音情语气,从而体现了别离时内心深处的感情波澜。围绕离别,诗人笔下还展开了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古老的西京,绵绵的古道,紫阙落日的浮云,怀忧去国、曾在灞陵道上留下足迹的前代诗人王粲等等。由于思绪绵绵,向着历史和现实多方面扩展,因而给读者以世事浩茫的感受。

李白的诗,妙在不着纸。像这首诗无论写友情,写朝局,表面上是用文字写出来的,实际上更多地是在语言之外暗示的。诗的风格是飘逸的,但飘逸并不等于飘渺空泛,也不等于清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却又都是丰满的。诗中展现的西京古道、暮霭紫阙、浩浩灞水,以及那无花古树、伤心春草,构成了一幅令读者心神激荡而几乎目不暇接的景象,这和清空飘渺便迥然不同。像这样随手写去,自然流逸,但又有浑厚的气象,充实的内容,是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灞陵行送别》古诗提要及诗中地名

灞陵行送别

古诗提要:

《灞陵行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作于天宝三年(744),李白在春天将去朝时而写。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抒发了绵长深厚的离情别绪。这首送别诗当作于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年)前后,此时李白入长安已有一段时日。从诗意看,诗人所送的行者是一位遭受排挤、仕途失意之人,在诗人的寄寓中,有着政治的因素。

此诗抒写行者和送行者的离情别绪,同时蕴含着作者对政局的忧虑。诗中运用灞水、紫阙、古树、春草等意象,构成了一幅令人心神激荡的景象,并向历史和现实多方面扩展,因而给人以世事浩茫的感受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白鹿原,在县东二十里,亦谓之霸上。汉文帝葬其上,谓之霸陵。王仲宣诗曰‘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即此也”。方东树《昭昧詹言》评此诗曰:“叙起。‘上有’二句,奇横酣恣,天风海涛,黄河天上来。‘我向’句倒点题柄,更横。‘古道’句入‘’”。其中“紫阙落日浮云生”一句,落日,喻帝王,浮云,喻奸邪;故周珽评曰:“‘落日浮云生’深情可思。”(《李杜二家诗钞评林》)这首在长安时的送人之作,言尽将去朝时,李白的“伤心”、“断肠”、“愁绝”。

诗中地名:

西京:指长安,今陕西西安市。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韦太守良宰》有“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灞陵行送别》有“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另有《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金乡送韦八之西京》、《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

紫阙:指代朝迁所在地长安城。李白《灞陵行送别》有“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灞水:本作“霸水”,今灞河,为渭河支流,关中八川之一,在陕西中部。源出蓝田县东秦岭北麓,西南流纳蓝水,折向西北经西安市东,过灞桥北流入渭河。《灞陵行送别》有“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灞陵:即霸陵。古县名,本芷阳县,汉文帝于此筑霸陵,并改县名,文帝卒后葬此。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北。附近有灞桥,唐人常在此折柳送别。李白《忆秦娥》有“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另有《灞陵行送别》。

灞陵亭:指灞陵的驿亭,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北。唐人常在此送别。李白《灞陵行送别》有“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说明:以上地名辞条收录李白诗中及李白作品篇名中全部地名,李白文中地名酌收部分。

 

相关阅读

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赏析-唐代关于送别、赠寄诗的古诗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赏析

火山云歌送别-古诗译文赏析(岑参)

李商隐《寄在朝郑曹独孤李四同年》昔岁陪游旧迹多赏析-唐代关于送别、赠寄诗的古诗

《谢亭送别》原文赏析-许浑

《送别杜审言》原文赏析-宋之问

李商隐《晋昌晚归马上赠》西北朝天路赏析-唐代关于送别、赠寄诗的古诗

李商隐《赴职梓潼留别畏之员外同年》佳兆联翩遇凤凰赏析-唐代关于送别、赠寄诗的古诗

李商隐《送崔珏往西川》年少因何有旅愁赏析-唐代关于送别、赠寄诗的古诗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的意思出处赏析

襄阳古道灞陵桥,诗兴与秋高的意思出处赏析

《山中送别》原文赏析-王维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的意思出处赏析

李商隐《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芳桂当年各一枝赏析-唐代关于送别、赠寄诗的古诗

李商隐《西南行却寄相送者》百里阴云覆雪泥赏析-唐代关于送别、赠寄诗的古诗

李白《渡荆门送别》古诗赏析-遥相呼应之意境

金陵歌送别范宣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意思出处赏析

送别崔著作东征-古诗译文赏析(陈子昂)

《暮春浐水送别》原文赏析-韩琮

李商隐《留赠畏之》清时无事奏明光赏析-唐代关于送别、赠寄诗的古诗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的意思出处赏析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竹坞无尘水槛清赏析-唐代关于送别、赠寄诗的古诗

《山中送别》古诗原文-王维作品赏析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的意思出处赏析

《送别》古诗翻译赏析-王维作品

李白《灞陵行送别》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柳永《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赏析-宋代关于四时节序的古诗

赤壁歌送别

《临溪送别》原文赏析-谢朓古诗-南北朝诗歌

李商隐《赠白道者》十二楼前再拜辞赏析-唐代关于送别、赠寄诗的古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翻译赏析-白居易作品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的意思出处赏析

李商隐《裴明府居止》爱君茅屋下赏析-唐代关于送别、赠寄诗的古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赏析-白居易

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赏析-唐代关于韵里江山的五言律诗

《枫桥与送别者》原文赏析-张元凯

李商隐《访隐者不遇成二绝》秋水悠悠浸野扉赏析-唐代关于送别、赠寄诗的古诗

《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赏析-李白古诗

《送别》古诗原文-王维作品赏析

灞陵行送别-古诗译文赏析(李白)

李商隐《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沛国东风吹大泽赏析句解-唐代关于送别、赠寄诗的古诗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的意思出处赏析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的意思出处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句解诗意赏析-白居易诗词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赏析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的意思出处赏析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的意思出处赏析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的意思出处赏析

李白《灞陵行送别》古诗赏析

《灞陵行送别》由李白古诗网收集,为您整理了关于灞陵行送别的古诗原文、翻译(译文)、赏析(鉴赏)、创作背景时间等信息,为您学习欣赏李白的《灞陵行送别》诗词(诗歌)提供必要的帮助!

文章标题:灞陵行送别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iwen/6.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白鸠辞/夷则格上白鸠拂舞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