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闺梦里人

诗人简介

(约公元812-约公元885),字嵩伯,祖籍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精于天文历象,考进士未中,遂漫游江南,后隐居于洪州(今江西南昌)西山,终生未仕。工于乐府,其诗多为旅途题咏、求道学仙之词。《陇西行》一诗为传世名篇。《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卷。

注释

①陇西行:《乐府》旧题。

②无定河:黄河支流,在陕西北部。

【陇西行译文1】

发誓要扫灭匈奴奋不顾身,五千军士与胡人激战丧生。可怜无定河边的累累白骨,还是春闺少妇梦里的亲人。

【陇西行译文2】

将士们立誓要扫除匈奴英勇作战奋不顾身,五千名身着貂锦的出征将士却丧生于胡尘。可怜将士的身躯早已成为无定河边的枯骨,仍旧是春闺里妻子们梦中盼着团聚的活人。

【陇西行译文3】

将士们宣誓要扫荡匈奴,个个英勇作战奋不顾身,五千名骠悍的将士全部战死在边地沙场。可怜无定河边尽是堆堆将士的白骨,远方的妻子仍在梦中呼唤他们,盼望与他们相会。

《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原文翻译赏析-陈陶古诗

【陇西行赏析1】

《陇西行》本乐府旧题,以书边事为主。陇西指的是今甘肃宁陇山以西地区。陈陶《陇西行》有四首,本诗是第二首。这首诗歌颂边关将士舍生忘死的精神,反映了战争给百姓造成的苦难,对那些因战争而成为寡妇的女子给予深深的同情。

头两句简述战场厮杀。第一句“誓扫”、“不顾身”展现了将士们勇敢无畏的气魄与视死如归的决心。第二句笔意突变,写战争的结局是五千人阵亡。“貂锦”为汉朝羽林军装束,在此代指王牌军队。这般强大的军队,竟有五千人牺牲,可见战况何等激烈。

后面两句,诗人将目光转向战死者的妻子——那些苦等丈夫回家的少妇。“河边骨”同“梦里人”恰当地联系在一起,写出闺中女子尚不知爱人捐躯,依旧在梦中与之相会。“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构成强烈对比,为诗歌增添了强大的悲剧魅力。

这首诗虚实结合,匠心独具,意义深刻,感人肺腑,揭露了频繁的战事对千万百姓的摧残,明确表达了反战之意。

《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原文翻译赏析-陈陶古诗

【陇西行赏析2】

这是一首反对穷兵黩武的边塞诗,感情极其沉痛真挚。

诗的前二句写将士们的忠勇和牺牲的惨重。后二句通过具体的形象对比,写出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痛苦。用“可怜”和“犹是”四字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痛苦联系起来,表达对统治者不惜民命,长期征战的控诉和对阵亡将士的妻子的同情。

诗的上半首写守边的将士们英勇卫国:他们立誓要扫荡匈奴,一个个奋不顾身,五千名身着貂锦的精兵良将,全部牺牲在敌阵之中。这两句,除了写出将士的英勇外,也写出了战争的残酷。

诗的下半首陡然一转:可怜征人的枯骨堆积在无定河边,而他们的妻子却全不知晓,她们还在梦中与他们相见!前后两部分的逆转,尤其是诗的末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把作者厌战的情绪明明白白地表现了出来。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将士及其家人的同情,读来动人心魄。

《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原文翻译赏析-陈陶古诗

【陇西行赏析3】

《陇西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内容写西部边塞战争。陇西指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这首诗在内容上是反映长久的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和灾难。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二句写壮烈的牺牲,“貂锦”即貂裘锦帽,乃汉代羽林军装束,此处代称戍边的将士。其所以壮烈,是因为有第一句的“誓扫匈奴不顾身”,这是豪言壮语,“誓扫”“不顾”,表现了将士英勇气概和献身精神,并没有任何的曲笔。在任何时代,保家卫国都是军人的责任,责无旁贷,都有一个面对牺牲的问题,战士的态度只能是“不顾身”,只能是以身许国,只有这一个选择,没有第二个选择。所以这不可能是曲笔。紧接着这个誓言,便写惨烈的牺牲,“五千貂锦丧胡尘”的意味是全军覆没,是“严杀尽兮弃原野”(屈原《国殇》)。胜败兵家常事,当然不是所有战事都是这个结果,作者这样写,是有选择性的。这个选择性表明,这首诗的主题,不是弘扬军威。

当然,要写弘扬军威也没什么错,只是作者在这首诗中不打算表现这个方面,他所关注的是一个民生问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战争付出的代价,是要由人民来承担的,而首当其冲的就是“春闺”——战士的家属,绝大多数都是少妇。死者长已矣,而战争造成的痛苦,是要由生者(这些柔弱的少妇)来承担的。她们中每一个人,没有一天不在默默祈祷,为了丈夫平安。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好消息,而拒绝坏消息。每一个人都贪恋好梦,拒绝噩梦。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战争是残酷的,就在少妇做着好梦的时候,兴许她的丈夫已经成了“无定河”(源出于陕西省白于山,东南流至陕西清涧入黄河,以急流挟沙,深浅无定得名)边的一堆白骨。

“河边骨”与“春闺梦”,将两个不调和的画面剪接在一起,效果是惊心动魄的。诗人深怀悲悯之心,不愿惊破少妇好梦似的,不说“梦里魂”,却说“梦里人”。越是这样,作为“知情人”的读者越会感觉悲凉,越觉得少妇梦醒之后不堪设想。反过来说,知道结果,固然会导致哀恸;然而,悲剧已经降临到自己身上,还长久地被蒙在鼓中,更让人感到悲凉。

汉代贾捐之《议罢珠崖疏》写道:“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同时代诗人许浑《塞下》“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征衣”、沈彬《吊边人》“白骨已干沙上草,家人犹自寄寒衣”,与此诗的用意也很相似,可见这首诗的话题有很高的典型性。作者以“可怜”与“犹是”作勾勒唱叹,写闺中少妇不知良人战死,仍然在梦中与之相会,较之许、沈的客观叙写,更为深婉,也更让读者震撼。

(周啸天)

《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原文翻译赏析-陈陶古诗

【陇西行评点】

陈陶的《陇西行》共有四首,本诗为第二首,是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这首诗歌颂了边关将士舍生忘死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给百姓造成的苦难,抒发了诗人对阵亡将士家属的深切同情。《陇西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

诗的前两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描述了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奋勇杀敌,勇往直前,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为国捐躯。首句中的“誓扫”与“不顾身”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次句,诗人笔锋急转,道出了战争的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貂锦”,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犹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惨烈和伤亡之惨重。

三四句,诗人笔锋再转,道出主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两句没有正面描写战场上的凄惨场面,也没有直接描述将士家属的悲痛欲绝,而是独出心裁,将“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将士远在家乡的妻子不知丈夫已经殉国、化为白骨,夜里仍梦见与其相聚,从而产生了一种震人心魄的悲剧力量。每个人得知亲人离世都会万分悲痛,但毕竟是知道了他们的下落。而根据本诗的描述,战死沙场的将士杳无音讯,早已成为无定河边的枯骨,他们的妻子却毫不知情,仍在日夜等待永远不可能再回来的亲人,企盼相聚的一天早日来到,这无疑更是真正的悲剧。三四句也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可怜”一句紧接上文,深化主题;“犹是”一句则笔锋一转,另辟蹊径。“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个是现实,一个是梦境;一边是累累白骨,一边是风华正茂的战士,虚实相对,对比强烈,形成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而“可怜”、“犹是”二词,也饱含着无尽的感伤,表达了诗人对战死疆场的战士及其家属的深切同情。

全诗虚实相对,用意工妙,含义深刻,感人至深,反映了唐代战乱不断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表达出强烈的反战情绪。

文章标题:《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原文翻译赏析-陈陶古诗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0466.html

上一篇:《登鹊山》原文赏析-陈师道

下一篇: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古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