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

萧萧十日雨,稳送祝融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作者】

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科。官参知政事。其诗出于江西派,上祖杜甫,下宗苏轼黄庭坚,自成一家。宋室南渡时,经历了战乱生活,诗风转为悲壮苍凉。元人方回立“一祖三宗”说,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及与义并列为“三宗”。有《简斋集》。

《雨》原文赏析-陈与义

【赏析】

胡穉《简斋先生年谱》:“政和八年戊戌,留京师,有《雨》诗云:‘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至十月,除辟雍录。”据此,可见这首诗是陈与义在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作的,这时他二十九岁。陈与义二十四岁时,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政和六年,解任,七年,入京;八年,留居京都,直到十月,才得到辟雍录的官职。这首诗是政和八年初之作,这时他罢任留京,等待官职,心情凄清郁闷,所以在《雨》这首诗中发抒出来。古代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常是将作官看作重要的出路,庸下者为的是图谋利禄,而有志之士则想借以实现其政治抱负。

陈与义作诗深受黄庭坚、陈师道的影响。黄、陈作诗,运思造境,琢句炼字,皆剥去数层,透过数层,贵清贵奇,“似参曹洞禅,不犯正位,切忌死语。”(任渊评陈师道诗语)陈与义作诗也是“天分既高,用心亦苦,务一洗旧常畦径,意不拔俗,语不惊人,不轻出也。”(葛胜仲《陈去非诗集序》)从这首诗中也可以看出陈与义的这个特长。为了便于说明问题,现将唐人李商隐的一首《细雨》诗与陈诗比较一下。李诗云:“萧洒傍回汀,依微过短亭。气凉先动竹,点细未开萍。稍促高高燕,微疏的的萤。故园烟草色,仍近五门青。”李诗写雨的正面,写雨中实在景物,常境常情,人人意中所有,其妙处在体物入微,描写生动,使人读之而起一种清幽闲静之情。陈诗则不然。他并不单纯地描写雨中景物,而是写动物植物以及诗人在雨中的感受,透过数层,从深处拗折,在空中盘旋。开头两句点出雨,说十日萧萧之雨(“萧萧”同“潇潇”,风雨声。《诗经·郑风·风雨》:“风雨潇潇”。)将炎热的天送走了。“祝融”是夏神,见《礼记·月令》,此处借用,指夏天。三四两句离开雨说,而又是从雨中想出,其意境凄迷深邃,绝非常人意中所有。同一鸟兽草木也,李诗中用“竹”、“萍”、“燕”、“萤”,写此诸物在雨中之情况而已,陈诗用“燕子”、“梧桐”,并非写燕子与梧桐在雨中的景象,而是写燕子与梧桐在雨中的感觉。秋燕将南归,思念前迹,恍如一梦;梧桐经雨凋落,已与昨暮不同。其实,燕子与梧桐并无此种感觉,乃是诗人怀旧之思、失志之慨,借燕子、梧桐以衬托出来而已。五六两句写诗人自己在雨中的感受。同一咏凉也,李诗则云“气凉先动竹”,借竹衬出;陈诗则云“一凉恩到骨”,直凑单微。“凉”上用“一”字形容,已觉新颖矣,而“一凉”下用“恩”字,“恩”下又用“到骨”二字,真是剥肤存液,迥绝恒蹊。陈诗造句之烹炼如此。第六句是说穷居寥落之感。《史记·司马相如传》写相如贫穷,“家徒四壁立”,陈诗借此说他自己贫居失志,万事不顺心。末两句宕开去说。“衮衮”,多也。“繁华地”指京都;韦应物拟古》诗:“京城繁华地。”在繁华浩穰的京城之中,自己只是“西风吹客衣”,言外有“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之慨。

政和年间,陈与义还是过着承平的生活,他所感慨的还只是个人的升沉得失,及至中原板荡,国势艰危,陈与义避兵南下,流转湖湘,所作诗篇,感时抚事,慷慨激越,寄托遥深,能够“以简严扫繁缛,以雄浑代尖巧”(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二),这时,他的诗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缪钺)

文章标题:《雨》原文赏析-陈与义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0478.html

上一篇:《襄邑道中》原文赏析-陈与义

下一篇:《和张矩臣水墨梅五绝》(其一、其三、其四、其五)原文赏析-陈与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