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沔水

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鴥彼飞隼,载飞载止。嗟我兄弟,邦人诸友,莫肯念乱,谁无父母?

沔彼流水,其流汤汤。鴥彼飞隼,载飞载扬。念彼不迹,载起载行。心之忧矣,不可弭忘。

鴥彼飞隼,率彼中陵。民之讹言,宁莫之惩。我友敬矣,谗言其兴。

【注释】

1、沔(miǎn):水流盛满。

2、鴥(yù):鸟飞的样子。隼:一种凶猛的鸟,鹰属。

3、汤(shāng)汤:水大的样子。

4、扬:往上升。

5、惩:制止。

《诗经·小雅·沔水》原文翻译赏析注释

【译文】

滔滔流水向东面,百川归海成汪洋。隼鸟在天空飞得很快,停停飞飞不着急。可叹同姓诸兄弟,可叹同乡和朋友。无人考虑国家乱,谁人没有爹和娘!

滔滔流水向东面,浩浩荡荡入海洋。天空隼鸟飞得快,挥动着翅膀在天空高高地翱翔。上边做事没有准,我的心里忐忑不安。心忧国事这模样,终日焦虑不能忘!

天空隼鸟飞得快,沿着山坡高翱翔。谣言在民间纷纷传开,不去制止真荒唐。忠告朋友要警惕,谗言诡起要提防!

【翻译】

流水盈盈向东方,百川归海成汪洋。天空隼鸟任疾飞,飞飞停停不慌忙。可叹同姓诸兄弟,可叹朋友和同乡,无人考虑国事乱,你们难道没爹娘?

流水盈盈向东方,浩浩荡荡入海洋。天空隼鸟任疾飞,扇动翅膀高翱翔。上边做事没准则,坐立不安我徬徨。心忧国事这模样,终日焦虑不能忘。

天空隼鸟任疾飞,沿着山陵高翱翔。民间谣言纷纷起,不去制止真荒唐。告我友朋须警惕,谗言蜂起要提防。

(程俊英 译)

【赏析1】

这是一首忧乱的诗。平王东迁后,周室衰微,诸侯不再拥护天子,镐京一带,危机四伏,作者忧虑,故作此诗。

全诗三章,第一、二章各八句,用“流水”起兴,第三章六句,没有“流水”句,朱熹《诗集传》说“疑当作三章,章八句,卒章脱前两句耳”。这首诗用盛满的流水和疾飞的隼鹰起兴,随着诗人思路的开展,诗人分别用流水和飞隼的不同形态来引出自己心中深深的忧虑。第一章,诗人通过盛满而朝宗于海的流水和时起时落的飞隼,写出在和平、宁静的环境中隐伏着深重的危机,可是自己周围的人,不论是亲属朋友还是同居一邦的国人,谁也没有认真地对待这些隐患。灾难逐渐逼近,眼下这种安宁太平的日子能维持多久呢?一家之中,父母兄弟、儿女子孙共聚一堂同享天伦之乐的日子只怕也不多了。“谁无父母”一句把国家的安定和家庭的幸福连在一起,言近意远,切入肌肤、发人深省。第二章用汹涌浩荡的水流、冲击长空的猛禽渲染了一种动荡不安的情绪,与此相应的是诗人耳闻目睹那些不循正道的人正飞扬跋扈、横行无忌,天子的权威被公然蔑视。对此,一直为国担忧的诗人更感到压在心头的忧伤与日俱增,既没法排解,更不能忘怀。第三章从顺着山岭飞去的隼鹰联想到不翼而飞、四处流传的谣言,它扰乱人心,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可是没有人来制止这些谣言。诗人因此痛心疾首,他再一次呼吁他的朋友们警觉起来,谨慎地供奉自己的职责,不要让陷害人的谗言有可乘之机。从全诗的口气来看,本诗的作者是一个当权的贵族,他深以周王室的兴隆为己任,又痛感自己孤掌难鸣,“我友敬矣,谗言其兴”是他对自己同僚的大声疾呼,诗人止不住的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

(俞理明)

【赏析2】

《沔水》是篇难读难解的诗。之所以难读难解,原因有三:一、诗有错简,如卒章开头很明显是遗失了“沔彼流水……”两句,诗中语意多不连属,也可能有遗简错简的情况;二、本诗用谜语较多,意思猜测不准;三、对本诗没有任何背景交代,没有给我们提供寻找谜底的明显线索。因此,关于这首诗的中心意思,历代治《诗》者几乎都作出了令人不完全满意的阐述。《诗序》只留下“规宣王也”四个字;齐、鲁、韩三家没有留下片言只字;朱熹但云“此忧乱之诗”(《诗集传》);方玉润干脆说“未详”,并说“其诗词意与宣王前后诸诗大不相类,故难诠释,姑阙之以俟识者”(《诗经原始》)。只有王应麟为解释此诗找出了一条线索,他在《困学纪闻》中说:“宣王……杀其臣杜伯而非其罪,则《沔水》之规、‘谗言其兴’可见矣。”何楷赞同王应麟的解释,他还对何时作诗以及何人所作进行了估测。他在《诗经世本古义》中说:“是诗也,其作于杜伯遭谗将见杀之时,左儒九谏而王不听之曰乎?”

周宣王杀杜柏是在公元前785年,即周宣王四十三年。原来宣王并不完全如正史吹嘘的那样圣明。据载:宣王妾女鸠想私通杜伯,杜伯不从,女鸠在宣王面前反诬杜伯。宣王听信女鸠的谗言,囚杜伯于焦地;杜伯的朋友左儒九谏宣王,宣王不听,把他和杜伯一起杀了。杜伯的儿子隰叔被迫出奔晋国。

王、何之说是否符合诗的原意,这很难说。在新的更可靠的史料被发现之前,姑从其说,对《沔水》作点解释;实在难以解释清楚之处,只好存疑。诗三章。一、二章八句,三章六句。第一章前四句用水流、鹰飞起兴。“朝宗”原指进朝拜见天子,这里是百川奔流入海的意思。这四句与下文有什么联系?不敢乱加解释。后面四句写“念乱”。“念乱”的意思凝聚在一个“嗟”字上,“嗟”字在这等同于词里的领句字。为什么人而嗟?为兄弟,为朋友,为国人;为什么事而嗟?国家的祸乱从来没有人想过。对诗的内容,何楷作了如下解释:“作此诗者,其父母必有身遭馋言而将罹凶祸之事,故悲痛其词以声动之曰:‘诸友纵不肯念乱,然谁人无父母乎?而何独使我父母至于此极乎?’”这样解释比较有道理。

第二章前四句仍以水流、鹰飞起兴。后四句写“忧乱”。上章“念乱”指亲友国人,此章“忧乱”说杜伯自己。“念彼不迹”是忧的原因;“不可弭忘”指忧的程度。“不迹”,不遵循正道。谁不循正道?可否理解为女鸠之流用馋言杀害杜伯?如果可以这样理解,“不可弭忘”也就好解释了:杀父之仇,而且将之使用的是下流的花样,作为孝子,怎可将其忘之!

第三章开头也应是以水流、鹰飞起兴,但失水流二句。《诗集传》:“疑当作三章,章八句,卒章脱前两句耳。”朱熹的话是对的。后四句写“忧馋”。分二层。“宁莫之惩”即“宁莫惩之”。他认为造谣、诽谤的应该有人制止;当事情没有来得及防备的时候,他于是发出“宁莫之惩”的质问与嗟叹。这是第一层。最后两句从文意说,应是“馋言其兴,我友敬矣”,是为了押韵而倒置的。“馋言其兴”承上而来。因为没有人阻止谣言,所以他认为馋言会因此而日盛,于是呼吁:朋友们,你们要警觉呀!“敬”,即“儆”字,警戒,防备的意思。这是第二层。

这首诗是首千古难解之谜。姑且解如上。想要更加清楚地解释,还需有待于来者,也要等到考古的新发现。

文章标题:《诗经·小雅·沔水》原文翻译赏析注释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2979.html

上一篇:《诗经·小雅·庭燎》原文翻译赏析注释

下一篇:《诗经·小雅·鹤鸣》原文翻译赏析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