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注释】

1、皋:沼泽。九:是虚数,言其多。

2、渚(zhǔ):水中小洲,这里指小洲边浅水处。

3、树檀:为叶韵而倒文。檀树高大,是贵重木材,可为轮为辐。爰:发语词。

4、萚(tuò):草木脱落的皮叶。此句与上句对应,当作“柽”,即酸枣树,矮小。

5、错:砺石,磨物工具。

6、榖(gǔ):楮(chǔ)树,古代以其树皮造纸。

7、攻玉:琢磨玉器。

《诗经·小雅·鹤鸣》原文翻译赏析注释

【译文】

沼泽深处白鹤叫,嘹亮的鸣声传遍了四郊。鱼儿在深水里潜游,有时游出近小岛。花园的美丽让人喜爱,园里檀树大又高,树下落叶枯又焦。他山石块可当错,能够把那玉石雕。

白鹤在那沼泽深处鸣叫,鸣声嘹亮传九霄。鱼儿在沙洲边游玩,有时潜游到深渊处。美丽花园逗人爱,园里檀树大又高,下面有又矮又小的楮树。他山石头可当错,能够把那玉器磨。

【翻译】

白鹤长鸣沼池边,鸣声嘹亮四野传。鱼儿潜游在深渊,有时浮在浅水滩。看那园林多可爱,园里檀树高参天,又有柽树在下面。别个山上的石头,可做磨石把它留。

白鹤长鸣沼池边,鸣声嘹亮响彻天。鱼儿浮在浅水滩,有时潜游在深渊。看那园林多可爱,园里檀树高参天,又有楮树在下面。别个山上的石头,可以琢玉把它留。

【赏析1】

《鹤鸣》是《小雅》中的名篇之一。作者是当时朝廷里的一位士大夫,他以这首诗讽喻王朝统治者重视使用下层的人才,注意招贤纳士。通篇采用借喻的手法,以白鹤鸣、鱼儿游、檀树长、柽榖矮、石可琢玉等一连串鲜明的形象作譬,抒发对国家使用人才的主张。全诗两章,章各九句,两章间只调换几个近义字和有一个倒句,句式、结构和内容相同。这种重章复沓的形式,出于合乐演奏的需要,在《诗经》中较为普遍。

周王朝统治者从文王时代开始兴建园囿。《大雅·灵台》一诗就描述了当时王室园囿的规模和盛景。东周时各诸侯国(如秦、卫、郑等国)也热心于园囿建设。古文献记载,在这些园囿里树木繁盛,松鹤满园,鸟兽翔驰,池沼鱼跃,是国王的养息之所。诗人即以园林譬于国家,借园中各种眼前景物为喻。

首二句以鹤鸣起句:在那美丽的九曲沼池,白鹤嘹亮的鸣叫声传遍四野,响彻九天。鹤是珍奇动物,历来为园主珍养赏玩,在这里借以象征为国王所重视的人才。他们的功业“声闻于野”“声闻于天”,理应受到重视。可是园林不仅仅是鹤的世界,在三、四句,诗人又取鱼儿作譬,“鱼潜在渊,或在于渚”。除了在上面的鹤,在下面深水潭里还有鱼儿潜游,不过它有时也会浮到浅水滩上来,还是可以发现的。第二章采用倒句:“鱼在于渚,或潜在渊”;浮游在浅水滩的鱼儿,有时又潜游到深水潭去了。这四句的意思是说:人才不只有上面飞的,也有水里游的,一旦发现就应起用他们,不然他们就埋没于深渊了。

五至七句:“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榖)”。意思又推进一层:那令人喜爱的园林,在高大珍贵的檀树下面,也生长着矮小的柽、楮之类的树木。这三句的含义明白而深刻,一个美丽的园林必须生长各种树木,如同一个国家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贵重的檀木可以制轮制辐,柽、楮是下等木材,但柽可以制橛,楮皮可以造纸,它们都有各自的用途。治理国家也像管理园林,要注意发掘并善于使用下面的人才,使他们各尽其才,为国家出力,为园林添彩。

末二句以“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作譬,把意思再推进一层,取别国的人才,也可以为我所用,为什么不可以招贤纳士、延聘天下的人才呢?一说“它山”的“它”字是山名,不是指示代词(《玉篇》:“它,古文陀字,蛇也。”)。但历代说《诗》,已经把古写的“它”字,变为近体的“他”字,成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条历代人民习用的成语,启发人们虚心学习和借鉴别人、外地、外国的长处。好在二说并不悖谬,对这个字的考释不必过于胶柱,我们这里就采用通行的解释。

这首诗以诗代论,但它没有一句枯燥的议论,而用一连串鲜明的形象来借喻,把事理喻于其中,此乃本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

传才)

【赏析2】

我们阅读诗文,总是看题目在先。一般来说,弄清题目之后,大致可以了解诗文的大意。读《诗经》则不然。《诗经》中的诗,原来没有题目,现在的题目是后人加的。加题的原则之一是从首句中取两个字(少数有三字、四字),这两个字大多是开头两个字。像这首《鹤鸣》,就是取首句“鹤鸣于九皋”的头两个字。我们如果弄不清这一点,认为《鹤鸣》这首诗就是写“鹤鸣”,那就误解了。

那么,《鹤鸣》写什么呢?王夫之说:“《小雅·鹤鸣》之诗,全用比体……不道破一句,三百篇中创调也。”(《夕堂永日绪论》)沈德潜说:“《鹤鸣》本以诲宣王……难于显陈,故以隐语为开导也。”《说诗啐语》)王、沈都是把此诗看作隐语。隐语即谜语,它是“用捉迷藏的游戏态度,把一件事物隐藏起来,只露出一些线索来,让人可以猜中所隐藏的是什么”(朱光潜《诗论》第二章)。

它常使用比、兴、寄托等表现手法。的确,历来治《诗》者不少是把这首诗当做谜语猜的,他们感觉一物一事在诗中,都有一个谜底,他们的“研究”,就是寻找谜底。朱熹对这首诗没有读懂,但他还是积极地参与了这种猜谜“游戏”。

他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词也。盖‘鹤鸣于九皋’,而‘声闻于野’,言诚之不可掩也;‘鱼潜在渊’而‘或在于渚’,言理之无定在也:‘爰有树檀’,而‘其下维萚 ,言爱当知其恶也,‘他山之石’,而‘可以为错’,言憎当知其善也。由是四者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理其庶几乎!”(《诗集传》)方玉润很不在乎这类猜谜式的研究方法,他在《诗经原始》中说:“盖以理语解诗,已觉腐气难堪;而又分疏而实按之,则尤滞而不灵。”方玉润这番话,切中那种猜谜式的研究方法的流弊。窃谓离开诗的艺术形象来研究诗,最终难以得知诗的本意。

然而此诗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呢?陈子展先生认为此诗既非谜语,也非比兴寄托,是写实的。他在《诗经直解》中说:“《鹤鸣》,似是一篇《小园赋》,为后世田园山水一派诗之滥觞。”陈先生的说法颇有道理,现按此说作如下解释。

此诗两章。后一章为前一章的重复。如一、二句只把“野”字换成了“天”字;三、四句只将句序颠倒一下,一字未动;五、六、七句只把“萚 ”字换成了“榖”字;最后两句换了一个句子,但“可以为错”也就是“可以攻玉”的意思。第二章虽有改动,但没有意思上的变化,所以两章可以合在一起解。

诗以小园为中心。前四句写园外景物。一、二句描写的是听觉形象:在那寂寥的中夜,月在中天的时候,一声高亢而悠扬的鹤唳,飞起于湖畔,声蔽原野,响入云天。刘禹锡诗云:“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此时此地的这声鹤唳,就是一首诗。三、四句勾勒的是视觉形象:读这两句诗,或如聆听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的对话,能悟到某种哲理;或如阅读柳宗元《小石潭记》,可得到一种艺术享受。中间三句写园内。写“园”,作者是抓住一个“林”字,突出一个“林”字:园中,高高的檀树在上面,矮小的楮树在中间,厚厚的落叶则在下面。通过描写“林”,使这座小园给人以无比深邃、无比神秘的感觉。末两句又从园内写到园外,写园后的山,说明山上的石块可以为错,可以攻玉。陈先生用这样的概括讲明诗的内容:“小园位于湖山胜处,园外邻湖,鹤鸣鱼跃。园中檀树成林,落叶满地。其旁有山,山有坚石可以攻错美玉。”(《诗经直解》)这种概括,可以说是与这首诗的本意相符合的。

与其说这首诗像《小园赋》,不如说它像《小园鸟瞰图》更为确切。作者好似一位高明的摄影师,这座小园被他围绕着转,一个个特写镜头被他有选择地一个个拍下,然后用蒙太奇手法,以小园为中心,按照由外到内、再由内到外的顺序,把这些镜头组接起来,组接成这幅《小园鸟瞰图》。后来的山水田园诗,继承此种手法的很多。

读后脑际还留下个摆脱不了的问题:这座小园,没有亭台之胜,没有弦歌之声,没有车马之迹,它是那么幽静,那么脱俗。作者为什么描写这么一座“暧暧远人村”、“而无车马喧”(陶渊明诗句)的小园?方玉润说:“此中有人,呼之欲出。”(《诗经原始》)这句话恐怕反映了一般读者的心理。

那么,作者是否对小园景物描写的借用,暗示有位徜徉山水的隐居者在这里?再说,写山为何不写入云的山峦、参天的林木,而去写石?写山为何不写它奇特的形状而写它的功用?有没有用石可治玉寓隐士可以治国的用意?这首诗关于小园和山石的叙写是否有所寄托?但把此诗当做谜猜,认为每一句话都是比喻,每一事物都有寄托,去寻找微言大义而离开诗中的形象,这种研究方法乃是极不可取的。

文章标题:《诗经·小雅·鹤鸣》原文翻译赏析注释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2980.html

上一篇:《诗经·小雅·沔水》原文翻译赏析注释

下一篇:《诗经·小雅·祈父》原文翻译赏析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