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祈父

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

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所厎止!

祈父,亶不聪。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

【注释】

1、祈:亦作“畿”,即邦畿。祈父:指掌管都城禁卫的长官,亦称司马,相当于后世的卫戍司令。

2、予:我。

3、胡:为什么。转:移,调动。恤:忧,指可忧的战地。

4、靡:无。所:住所。止居:居住。

5、爪士:爪牙之士。

6、厎(zhǐ)止:与“止居”同义。《尔雅·释诂》:“厎,止也。”

7、亶(dǎn):诚,确实是。不聪:不闻,不了解下情。

8、之:则,表示转折语气。尸:主管。饔(yōng):亦作“雍”,熟食,包括饭和菜。

《诗经·小雅·祈父》原文翻译赏析注释

【译文】

领兵官啊大司马,守卫王家的爪牙是我。调我到这忧愁之地是谓何意?把我害得奔走他乡。

领兵官啊大司马!我是守卫王家的武士。为何调我到这忧愁之地?把我害得有家难回。

领兵官啊大司马,你真是昏庸之极。为何调我到这忧愁之地?有老母在我却不能侍奉!

【翻译】

大司马呀大司马,我是国王的爪牙。为啥调我到战场?害得我背井离家!

大司马呀大司马,我是国王爪牙的卫士。为啥调我到战场?害得我有家难回到乡里!

大司马呀大司马,你真不了解情况。为啥调我到战场?有娘主管熟食的菜和汤!

(程俊英译,略有改动)

【赏析1】

这首诗,《毛诗序》称“刺宣王也”,《毛传》云“刺其用祁父不得其人也”,《郑笺》又说“‘予’,我。‘转’,移也。此勇力之士,责司马之辞也,我乃王之爪牙,爪牙之士当为王闲守之卫,女(汝)何移我于忧,使我无所止居乎?谓见使从军,与羌戎战于千亩而败之时也”。《毛诗》是汉朝毛公(一说毛亨,一说毛苌)传的《诗经》,有序。《毛传》即毛公的解释。《毛诗》认为这首诗是周宣王末年,大司马把王宫的卫士调出去与羌戎作战,战败,卫士怨愤而作。“予王之爪牙”,卫士说:“我是王的爪牙”,即王的卫士,不该调出去作战。又第二章“予王之爪士”,“爪士”即爪牙之士,也指卫士,译作“你是卫士的领班”,即卫士的头领,即大司马,不合。又“予”不能译作“你”。朱熹《诗集传》:“军士怨于久役,故呼祈父而告之曰:予乃王之爪牙,汝何转我于忧恤之地,使我无所止居乎?”朱熹提出一种解释,认为军士怨于久役。方玉润《诗经原始》:“案成周兵制,籍乡遂(地方区域名)之众以作六军……郑康成所谓征行之士,例不取王之爪牙之士也……是禁旅原不出征、偶一用之,尚且致怨,况久戍乎?且自古兵政,亦无有以禁卫戍边方者,故当以《笺》《疏》为长。”认为《毛诗》说胜于《诗集传》。那么诗中的“予”皆当译作“我”,“予王之爪牙”当译作“我是国王的爪牙的卫士”。“有母,之尸饔”,当译作“有母,主管熟食的菜和汤”。以上是根据《毛传》来改动所据译文。

这首诗,写王的卫士的怨恨,用反复唱叹的调子。第一、二章,只把“爪牙”换作“爪士”,“止居”换作“厎止”,别的都一样。第三章,第一、第三句跟第一、二章相同,只三、四句有变化。以此表达怨愤的感情。从这里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战士,敢于唱出反对司令官的歌,这样的歌没有被禁止,还给采诗官采录,收入《诗经》,这说明当时士兵和司令之间的关系,士兵还敢于吐露他的不满的怨情,司令还能容许他们唱。这种关系,到时还保存着。如《左传·宣公二年》,宋国的统帅华元与郑国作战,被俘,逃回。宋人筑城、华元作主管。筑城的工人唱歌笑华元“弃甲而复”“弃甲复来”,华元只是让他们去唱,不加禁止,所以当时工人唱的歌还保留在《左传》里。

这首诗,一方面说明我是王的卫士,不该把我调出去作战,批评大司马处置不当。再指出他“亶不聪”,批评大司马糊涂。再说明作为王的卫士,他还有回家供奉父母的职分,现在却让母亲一人劳动,这也是大司马处置失当。这也说明当时卫士的职守,还有回家供奉父母的一分劳作,反映当时卫士的生活。

孔颖达《正义》称:“司马掌禄士,故司士之官属焉。是爵禄黜陟,由司马也。其属又有司右之官,主勇力之士,故爪牙属司马也。司马主爪牙之士,其职得爵人,今转爪牙之士于可忧之地,故所以怨之也。”这是说,司马手下有司士、司右的官,司士主管战士,司右主管勇力之士。司士、司右把战士或勇力之士推荐给司马,司马加以任用,给予爵禄。现在司马把王的爪牙即卫士,调出京都去作战,不符合司马的职掌,所以卫士要怨他。《正义》对这首诗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周振甫)

【赏析2】

《祈父》这首诗是西周王朝的武士所作。王家的禁旅责备司马的征调失常。禁旅是固国卫城,保护王室的。祈父即司马,是职掌封畿兵马的高级武官。这些王的“爪牙”之士,随意征调是不应该的。因为“六军”的作战之士出自“六乡”之法,是不取王之“爪牙”之士的。周宣王三十九年曾“战于千亩”这个地方,结果王师败给了姜戎。因为人用不足,乃出禁卫以从征。“禁旅原不出征,偶一用之,尚且致怨,况久戍乎?且自古兵政,亦无有以禁卫戍边方者。”(方玉润《诗经原始》)

这首诗的首章即呼“祈父,予王之爪牙”,统兵官大司马,我们这些人是没有事情在王家看门的闲守之卫,“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恤,忧患的意思。靡,无。即为什么竟调遣我们到那忧愁的地方去呢?天天忙着打仗,以致没有安居的处所!第二章再呼“祈父,予王之爪士”,这里的“爪士”马瑞辰阐释甚明:“爪士犹言虎士。周官虎贲氏属有虎士八百人,即此。《说苑·杂事篇》曰:虎豹爱爪,故虎士亦云爪士。虎贲为宿卫之臣,故以移于战争为怨耳。”(《毛诗传笺通释》)而让这些武士被司马叫离开王都到艰难的战地去,而且是“胡转予于恤?靡所厎止!”(转,是迁移不停的意思。)这样无尽无休,没有止息地使爪士们陷于忧虑、困敝之中,于是就使他们积怨在胸膛了。

第三章,三呼“祈父,亶不聪。”已由不满而至憎恨,乃至咒骂:你这个领兵官实在太昏庸,真是太不聪慧!越王勾践讨伐吴国的时候,有父母耆老而无兄弟者,都予以遣归。魏公子无忌救赵时,也令独子回家归养。这是当时人人尽知的事实,难道你却不去了解吗?“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尸,古有“失”意,尸饔即谓“失饔”(马瑞辰语),也就是失去供养。现在移我到这忧愁困苦的地方,家中的老母亲也得不到奉养,这怎么能尽人子之责呢?“三呼而责之,末始露情”(姚际恒语)。这一呼再呼以至三呼司马官,这带有深深怨憎之情的呼告之词,由对随意征调的不满意,进而责其不聪,斥其昏庸,逐步加深情感。至此,需要说明的是:朱熹说此诗“责司马者,不敢斥王也”,其实,《诗序》直说《祈父》“刺宣王也”,是有道理的。由于宣王连年征战,军政不休,管军政的司马当然不能辞其咎,但宣王任用失人,还是应负主要责任的。

《祈父》这首诗三章全用赋的手法,前二章还并用反诘语气,揭示武士们怨恨不满之情,表明对司马、王家的指斥愤激之意,具有很强的力度。

文章标题:《诗经·小雅·祈父》原文翻译赏析注释

链接地址:http://www.978588.com/shangxi/12981.html

上一篇:《诗经·小雅·鹤鸣》原文翻译赏析注释

下一篇:《诗经·小雅·白驹》原文翻译赏析注释